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语文卷中经常要涉及到"表现手法"这一概念,2007年全国的18套高考卷中,涉及这一概念的就有5套。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含糊不清。这里不妨借2007年高考出现的五道题来看暴露出的问题。1、海南(宁夏)卷的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全国卷(Ⅰ)的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江苏卷的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  相似文献   

2.
1.文章开头叙述《平凡的世界》在陕西热播的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析第⑦段开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析第⑦⑧两段中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请看下面几个题自: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相似文献   

4.
高考现代文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察,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如1998全国卷第28题:“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第29  相似文献   

5.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立即有"好事者"询问作者巩高峰:"诡异的光"究竟有什么涵义?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片段某次高三复习研讨活动,王老师讲评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40题"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师:请大家首先思考一下,这道题要考查的学科知识是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转换成一个学科知识问题,可以怎么问。生:这道题考查的是"先进文化作用"的运用,可以转换成"先进文化有什么作用?"师:我不完全支持你的看法,再想想。(学生思考)(教师稍作停顿,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小语教材第八册最后一组的读写例话是《前后照应》。有的同志在备这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交代和照应,各有何作用?怎样进行交代和照应的训练?现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着的。不仅段与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而且文章前后要有交代和照应。交代就是后边说的重要的话或事情,在前面适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刚学到的“顺序和插叙”的方法,和以前在学习科学小品《黄河象》一文中学到的“倒叙”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两道自学题:①理出《黄河象》、《琥珀》两文的文章思路,分析它们各用什么叙述方法写的?比较这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处?②学习《黄河象》开头的叙述方法,给《琥珀》重拟一个开头。通过比较,学生领略了这两篇文章写法各自不同的妙处:  相似文献   

9.
张宗明 《初中生》2011,(24):8-11
一、词句理解1.解释词义:考查有特定意义和有指代作用的词语。例1(2010年邵阳卷)《小议传统教育》17题: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答案:在孩童时代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1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那么,“作用”指的是什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二者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作用是手段,好处是目的。要正确解答“作用”和“好处”,必须先解决“这样写”的问题,即首先解决作品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读完《听听那冷雨》,我让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突出表现"冷",但是"冷"是一种感觉,文章是通过什么来渲染这种"冷"的?生:通过色彩来渲染。师:那么,文章的主色调是什么?生:黑与白。师:这是冷色调。请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生:"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师:还有一个介于黑与白之间的色调——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删去文中某句(段)可以吗?为什么?当然,谁都知道不可以。然后写一堆关于这一句话或这一段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什么的。有一次,语文课,某位同学故意大声说:"不行,当然不行,因为这是原文,未经同意不得删改。"此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一句玩笑话,细想却也意味深长。对于一些问题,我们该持什么观点?该说什么话?我们并不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段落作用题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而解答这类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段落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段落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1首段的作用;2末段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不管是怎么出题,都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三个角度入手。即答题格式:结构+表达(表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 这篇课文是针砭时弊的议论文。读时,要弄懂如下问题: 一、作者对“说”所持的态度是什么? 二、从哪里看出作者在立论的角度上与众不同?但为什么又说“言行一致”、“多做少说”和“切勿‘口惠而实不至’”全然在理? 三、作者是怎样亮出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四、作者给少说为佳的好好先生画了一幅什么像?意在说明什么问题?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五、这篇文章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对照进行论证的?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六、这篇文章在论据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语  相似文献   

15.
景、情、意的交融是写景散文之魂。因此。阅读《海滨仲夏夜》,可以抓住下列三个方面展开。一、分析画面,明确结构。可先思考三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2.全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前三段描写的景物和画面表现什么特征?经研读后可知: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结构全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1—3段)描绘第一组画面,第一段为“霞光图”。第二段为“金星图”.第三段为“灯光图”。第二组画面(4—7段)展现“夜色中”的“休憩图”;第三组画  相似文献   

16.
[考点解读]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很注重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要紧扣论说文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我在教学《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我从教学目的出发,先设计了十五个问题: (1)什么是“放下包袱”,什么是“开动机器”? (2)本文题目取其什么意义? (3)用这样的比喻作论题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8.
<正>线索,指的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脉络及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中所有的人、事、物、景。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唯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艺概》中的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选择线索应以什么为标准呢?一般说来,应考虑两点:一是与中心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才适合做线索;二是与文中材料密切相关,要把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选定恰当的线索进行约束,或前后照应,或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由来一次听邓桐先生教授《黄郦》,深受启发。邓桐先问:"你们知道我今天要上什么课?"学生回答:"《黄鹂》。""既然知道了,你们肯定看了吧?"学生回答:"看了。""既然看了,请你们把课本合上回答我几个问题好不好?"邓先生接着问:"书下注释说了什么?作者是谁?看了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一堂赏析课就这样悄悄展开。一堂课下来,授课者轻松,学习者很受益,  相似文献   

20.
张会敏 《快乐阅读》2011,(11):77-77
《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延安小学的师生们怎样在艰苦的境中顽强学习的故事。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师:教科书与珍贵的教科书有什么不同?生:教科书前面加了"珍贵的"三个字。师:"珍贵"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