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可能是语文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是常态:老师一词一句串讲课文,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结构涣散,说到那里算那里;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都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的承载与记录,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略谈自己的些许做法. 一、在传承与创新中思辨 教育改革之前,我们教学文言文时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整堂课就是由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要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每篇文言文教学都按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逐字逐句串讲,再进行"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僵化的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缺乏迁移能力,不能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难度甚大。究其原因,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仔细想来,其实它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在十来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进行"读"!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  相似文献   

4.
岳晓玉 《甘肃教育》2014,(22):86-86
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许多教师一直沿袭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的"扫描式"教学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我就自己10年来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认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突破文言文教学固有的模式,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将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文言文的教学受制于应试,往往重文字,重记忆,所以导致死记硬背横行,字字落实成为法典。好像教师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讲清了,每句话解释通顺了就大功告成了,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价值,却荡然无存。一、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三大弊端(一)重文字、轻理解我们所说的"重文字"就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认为这样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殊不知,孤立地识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文章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探究,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精华。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教法侧重于"讲",教师满堂讲,学生听或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字词句,没有发挥能动作用,难以激发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极大影响了文言文的推广,弱化了文言文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传承意义。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  相似文献   

7.
任涛 《语文天地》2013,(19):7-8
文言文阅读题令高中生最感头疼,大部分高中生都说文言文难。文言文确实难,如果要问学生文言文阅读难在何处,他们会说:"读不懂!"如果再具体询问,大部分的学生会说,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句子中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每个字或词学生认识,而放在句子中学生就拿不准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青年开头读文言,语汇与文法大多是生的,就一个个字看,也许都认得,  相似文献   

8.
教学文言文,教师既应解"言",也应解"文",在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同时,落实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围绕"言文并重"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方法展开探究,以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好文言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考的重压下,出于功利的目的,大多数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采取的仍然是程式化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因而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将一篇篇饱含思想的美文,变成了"说文解字",缺乏人文性,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文言文的一些字、词、句式和白话文也相去甚远,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同时在不经常使用的环境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用途更  相似文献   

10.
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老师都不敢撩开这层"面纱".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都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正确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找不到文言  相似文献   

11.
<正>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痛苦地挣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趣教、智教,二是学生缺乏趣学、智学,教师教得无趣无智,学生自然也学得无趣无味。因而,文言文教学成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取得良好成效,教师必须在"趣"字和"智"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文言文考查的分值增加了,难度增大了,尤其是文言句式的翻译,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且收效甚微。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上必须得有所突破。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崇尚科学的教学理念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相似文献   

13.
"文白对译",即把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也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文白对译应有三个阶段:一是把我们的文言课文翻译为白话文,根据白话文的翻译写出文言原文。二是利用已学的文言知识将课外白话文段翻译为文言文,借此运用、巩固本课要掌握的文言字词句。三是课外拓展中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先用白话文创作,再翻译为文言文,或者直接用文言文创作。  相似文献   

14.
<正>文言文教学的程序,大体循着"文言——文学——文化"这三步走。其中,"文言"一步,对初学者来说,是基础,也是重点。本文专门谈谈怎么过"文言"这一关。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有什么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起笔,铺开纸",还要多查证。提笔铺纸做什么?文言文有许多陌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字音和字形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很陌生的。读文言文就要圈出读音把握不准的字、字形容易写错的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学生难以达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迫切要求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文言文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以"吃透教材,抓住关键点;历史现代,并举讲解;从教知识,到教思考"三个步骤,实现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吃透教材,抓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一发"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点",是突破文言文教学重点、难点的聚焦点与  相似文献   

16.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文、言"兼具,既要注重字词句的积累,又不能忽视文学文化、思想感情。通过"诵读",这种"动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读"贯穿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初中生是很喜欢文言文的,因为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简洁,现代文要用几句话、很多字表达的一个意思,文言文只要用一句话、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当然,也有一些初中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文言文,一接触文言文就头痛,因而阅读文言文迟迟不能入门。其实,文言文就像个面孔很冷、心肠却很热的人,初次见面似乎不容易接近,真正和它打交道,就会发现它很可爱。阅读文言文,不妨来个"三管齐下"。第一"管",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8.
<正>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正如名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要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通过拜读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明确概念,缘路而行"古文",从字面就是古代的文字、文章,就是用"之乎者也"写成的文章,等同于"文言文"。这种理解是偏  相似文献   

19.
<正>一提到文言文,不少学生便顿生畏难情绪,觉得文言文枯燥、单调,要坚持学下去很难。于是我好好反思了一下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觉得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面面俱到,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  相似文献   

20.
正宋朝朱熹说过:"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诵读中整体把握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文言文的精妙之处。以《伯牙绝弦》为例,这个文言小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