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易中天品读《三国》、于丹妙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潮接踵而至,"国学热"、"经典热"现象蔚然成风。透过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依然观照着当下社会和现代人,为人们进行精神导航和人生指引,对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构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遗产,扬长避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现时代,每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都必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也离不开对西方文明的借取。只有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弊端,同时充分吸收、发扬中西文明两方面的优点,互相磨砺、融合,才能建构新型的现代的中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而全球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呢?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本体基础,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的核心精神:自由和理性,这应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核心内容,现实存在中的不足,不是当今时代与传统化断裂造成的,而是缺乏中国特色的自由和理性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礼乐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只能用"尚礼"精神来概括。礼既是现实关系,又是原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周公与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代表人物。尚礼精神对现代文化发展,特别是对解决人类社会目前存在的三大危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者事业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事业,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更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构建本土化的志愿精神及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中国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中西志愿精神及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构建本土精神及文化的关键问题以及它给中国青年精神文化教育的重要启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宏观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当务之急是追寻和营造适应全球化的精神家园,应摆正中国于文化精神全球化时代所取的位置,以重申和固守日常道德为基础,力求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凸现主流意识形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声像构造成为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文化景观。声像构造不仅具有物质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声像文化对于语言文化的支配地位已经确立,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声像构造的大量复制导致声像产品的平庸化、平面化、泡沫化,对人们的精神和主体性都存在着严重的消解。在声像构造膨胀的浪潮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是人类的精神发展危机日益严重,二是现代教育过分偏向"物质性功能"的价值取向,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的一面。通过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教育精髓,如天人合一的探索精神、道法自然的辩证法则、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大爱精神等。这些精神教育思想无疑对于缓解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发展危机,纠正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偏差,都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府权力扩张是二战后西方国家行政发展的普遍趋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约而同地显现了这一趋势。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事务的复杂性和突发性是其外部原因;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协作的脆弱性是其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客观上也促使了现代政府权力的扩张。现代政府扩张的后果是:民主的危机、自由的危机和公共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三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进入中国社会,融入民族文化,民主精神生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到学习和仿效,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种自由主义派别的民主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国人追求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社会实践。在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民主文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外来民主逐渐中国化,民主意识逐渐融入民族生活,民主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层,推动了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从人类价值意识构建系统来看,文化具有"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其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对人具有支配作用,被称为"文化支配法则"。大学精神文化设计的目标就是遵循"文化支配法则",明确一所学校的主导价值取向和学校的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为大学,其主要价值观念体系的内容至少包括三部分,即明确表达的社会理想,清晰的发展目标,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共同价值观念的条件下,构建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强大精神基石,这个精神基石就是现代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化的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中国的传统化面临各种冲突与分裂,正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地变过程。我们应当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科学理性的新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代精神领域的问题或许就在于那种能够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并能够把全体人民有力整合起来的总体精神或核心精神;这种总体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西方近代的理性精神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内在相关,而全球化的挑战又为我们探讨民族精神与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基于此,该校以"为孩子打好未来人生的基础"的办学宗旨和与之相呼应的"有中国灵魂,具世界眼光"的校训。"具世界眼光"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保持一颗"中国心",同时,还要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现代社会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因此,莲池学校的文化构建应该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郭秀秀 《文教资料》2014,(21):55-56
《野火集》的文化和社会批判在政治体制内发难,认为人的精神建设在社会整体建设中处于根本地位,训示社会问题,刺激个体责己精神、抗争激情和力量觉醒,呼唤具有道德反省力与自信的现代公民意识,要求民主政治和思想自由。龙应台着眼于不容忽视的民间生命力,倡扬创构一种熔台湾本土经验和民主价值为一炉的自主性的文化心理空间,从现实危局、文化危机与历史境遇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始终与人和社会改造的理想相联系,试图追寻、复原一种沉落的文化与生命精神,其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认同视角看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正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是互相诉求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熏陶,以文化解读文化,并能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