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塞格林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隐喻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小孩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抓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情。我只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做麦田的守望者,把握有度,收获孩子的成长;智慧耕耘,加速自身的成长。我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相似文献   

2.
守望成长     
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主人翁说的一段话: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除了我,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的职务就是在那悬崖边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3.
<正>陆其勇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副校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守望者》中描绘了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度:主人公不理会现实的学校教育,一心只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因为那麦田是孩子们游乐嬉戏的自由天地。"我"站在麦田尽头的悬崖边,静静地看着孩子自由地活动、探索,只有当孩子跑到悬崖边上有危险的时候,"我"才去拉一把。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2016,(6):4-5
陆其勇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副校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守望者》中描绘了一个教育的理想国度:主人公不理会现实的学校教育,一心只想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因为那麦田是孩子们游乐嬉戏的自由天地。"我"站在麦田尽头的悬崖边,静静地看着孩子自由地活动、探索,只有当孩子跑到悬崖边上有危险的时候,"我"才去拉一把。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小霍尔顿的朴素心愿。我眼中的教育正如那片麦田,她既充满自由,又暗藏危机,我愿默默守望其中,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让孩子们在那里健康快乐地成长。1997年,我来到云兴小学,如愿成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初出茅庐的我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当一名好教师——学生喜欢、家长喜欢、学校喜欢。教师真正的舞台是课堂。为此,我确定了  相似文献   

6.
王晖 《教书育人》2008,(6):17-17
记得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名著《麦田守望者》中有这样一段意蕴深刻的描述:“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相似文献   

7.
麦田是金黄的,金黄的麦田里有欢乐的孩子在嬉戏玩耍。可年轻的霍尔顿已经不能再回到童年,他只能看着孩子,他说:“我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这是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绘的最富有诗意的一幕。霍尔顿的反叛使他看不到生活的真诚,他逃学、吸烟、喝酒,他和很多女孩子谈恋爱,甚至在酒店寻找妓女,但他不能忘记一个梦想,不能忽略一段歌声。一个小孩子沿着马路的边沿走路,他会唱“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他的歌声使霍尔…  相似文献   

8.
宋超英 《学前教育》2010,(10):53-54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塞林格借其小说《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在他最后谢幕时的一番话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处,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让人印象深刻。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期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1.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著名的一段。每读此句,都会让我想起农村教师,他们不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吗?而且是孤独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塞林格曾这样来隐喻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小孩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是呀,老师是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说到"精神家园",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大群孩子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守望者"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蓝天.他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相似文献   

14.
<正>《麦田里的老师》,使我想起了另一本书名类似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对他唯一最爱的妹妹说出了他的一个愿望:"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  相似文献   

15.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相似文献   

16.
<正>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只有还学生一个简约、激情、交流的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命涌动、自然生成的课堂。一、还学生激情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才能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  相似文献   

17.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实,但并非没有理想:他想像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尽情的玩耍,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麦田里做一个“守望者”。作品的人生底蕴很深,也牵涉到许多的教育问题,但最吸引我的是“守望者”这个词本身,它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和距  相似文献   

18.
记得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名著《麦田守望者》中有这样一段意蕴深刻的描述:"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  相似文献   

19.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实,但并非没有理想。他想像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尽情的玩耍,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麦田里做一个"守望者",作品的人生底蕴很深,也关涉到许多的教育问题,但最吸引我的是"守望者"这个词本身,它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和距离,合适的姿势和态度,我曾以"桃源理想的守望者"为题给学生、老师讲陶渊明专题,切换到教育领域,我觉得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是教育世界的、教育理想的守望者,一种保护式的看守,一种期盼式的候望,也许这样去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源于机缘还是生于机制?思想政治课堂生成资源产生于教师预设之外,很多情况下是在教师和学生不经意中产生的,对它的捕捉和利用也多处于一种机缘巧合的状态中。比如:教师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讲到市场是一只"无形手",有一个"捣蛋"的孩子叫了一声"无情手",一个课堂生成资源就这样产生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似乎都说明思想政治课堂生成资源产生于机缘,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更多地理解为抓住机遇,不错过课堂中一闪即过的火花。但我们也能发现,不同的课堂,火花闪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在机缘巧合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客观机制的必然。1.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机制。思想政治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