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有荣 《初中生》2014,(2):10-14
正"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  相似文献   

2.
正"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4.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  相似文献   

5.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展、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文轩 《高中生》2014,(10):6-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反观当下一些学生写记叙文,他们在情节设计时接的不是"地气",而是"仙气",穿越、超级链接、脑筋急转弯等手段轮番使用,  相似文献   

7.
姜有荣 《新读写》2014,(1):36-38
“接地气”是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相似文献   

8.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老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伊始,无论是习主席接地气的掠心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抑或是大萌子接地气的倾心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举国震憾,全民传颂。接地气的一问或一曲,在激发民众心灵共鸣的同时,"接地气"理念也引发思想品德教师的思考。被奉为"高大上"的思想品德课怎样从"神坛"俯下身姿接地气呢?一、生活是气之源接地气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片面灌输、粗暴简单,更不是说教多于实践、敷衍多于内化,而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从个体的生活需要着眼,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明理导行,让思想品德课活色生香、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8,(1):26-29
<正>《惊蛰之后》是李育善的第三部散文集,作者以近乎实录的方式,呈现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多了一份社会忧患和责任意识。在这部作品集中,作者抛弃散文的"盆景"制作,也不愿营造散文的"后花园",而是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认认真真思考,扎扎实实写作,是直面时代、心系百姓,有生活质感的作品。一、从火热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程华(以下简称程):李老师,你的第一部散文集《李育善散文集》[1]多写亲情和友情,感情真  相似文献   

11.
品读     
<正>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最有平民意识的,不是精神贵族。普通人,这个概念如果用一个庄严的称谓,就是人民;如果用一个通俗的称谓,就是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时代真正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经历、命运、向往、喜怒哀乐,以及真实的生活与境遇,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的本色实际在老百姓身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历史的真实,都记录在那一代老百姓的命运上。所以我觉得作家的眼睛永远要盯住老百姓,尤其盯着  相似文献   

12.
“接地气”是时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语,是说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盲目行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曾说过:“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最新的连载故事登场喽!这次的连载光听名字就够吸引人的了———《电脑杀手》!一个生活在电脑里的杀手,它是怎么行动的呢?班干部,大大小小也算是个官吧,同学们呢,自然就是老百姓了。这当官的要是不好,老百姓自然会反对他啦!各位,且来看看这次的读者点发故事《州官与百姓》吧!这期的作文中,幽默类的可真不少,《幽默小故事》啦,《幽默小童话》啦,还都挺有意思!本期导读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植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与他们家乡、父母、亲人密切相关的真实素材教育学生。结合学校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接地气"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智慧在民间,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文化同样充满生命力。范老师认为,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不能虚浮,应该“接地气”。范老师对“接地气”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含义有自己的认识。上中学时,他从郭沫若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热爱大自然;工作后,他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依民心所向思考,按百姓所需办事;退休后,他又从生活阅历中总结出,智慧,就是“接地气”。  相似文献   

16.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17.
王文静 《大学生》2013,(6):72-73
正本期关键词:民情与民生都说村官下基层接地气,接的是什么气?首先是人气——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倾听老百姓真实心声。其次是土气——农村的生产情况,农民的经济状况。这些,我们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做到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思考。李大爷病了村里的李大爷病了,丝毫没有往日的生机。以前我刚到门口,他就会很高兴地来门口迎我,这一次,他蜷缩在离我十几米远的凳  相似文献   

18.
<正>"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以其激越高亢的曲调和散发真理光芒的深情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它再次告诉人们,共产党总是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心间,老百姓也把共产党当做他们的亲人。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共产党为人民浴血奋战打天下,也一定会为人民坐好江山,守好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正>名篇解读:民间故事中的百姓智慧《牛郎织女》是一篇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中国有四大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也被称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那么,《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智慧呢?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8,(2)
一说到写作文孩子们就犯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即使硬逼着写出来,也是一些模仿性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其实,孩子们生活中的素材很多,关键是教师是不是留心了,及时引导了,让孩子们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出了学生习作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就是不说空话;"感情真实"就是不说假话,说真话,吐真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习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