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但有不少人不明其义,把它写作“涵咏”。例如: ①二是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腹有诗书”之“有”是占有,必须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里有这样两个句子:1在读这样"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第23页)2我们在诵读时,要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完美地再现和品味这一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第27页)"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是古人和今人都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果真也可以写作"涵咏"吗,我一时也拿不准,决定深入探究一下。我翻阅了大量的权威工具书,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学习尤其是经典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读书。"涵泳"是中国古人系统学习经史子集的重要读书方法。"涵泳"强调过程性,它的特点是"慢"。只有慢下来,学习者才能全身心投入、沉潜、流连,才能被经典的情调气氛包围、熏染,从而变化气质。当下的语文,无论教与学,似乎都不太令人满意,而症结所在,可能就是"贪多求快"四个字。因此,重新认识并实践"涵泳"法,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看"涵泳"在语文学  相似文献   

4.
"国学"之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有如下解释:"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  相似文献   

5.
<正>"涵"在《辞海·词语分册》中的解释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涵泳"本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是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经过世代相传又能够因时而变的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共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涵泳"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与涵咏教育关系最密切。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参悟、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高师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继承发展涵咏教育,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一双有力的翅膀。  相似文献   

7.
正我对国学没有研究,因而对国学本身不敢妄加议论,仅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在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话语范围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冠以"国学"的名义为好,理由有二:一是"国学"的成分太复杂,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不容易取舍;二是影响国学讨论的背景太复杂,扯一些与语文教育无关的东西不容易撇清关系。按我的理解,"国学"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国学仅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在当代发光发热,是当代教育的新潮流。无论是国学还是经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对"国学经典"之理解千差万别,对国学之重要性解读也是良莠不齐,对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四种范式进行分析:感知教学方式,咏美式教学,吸收式教学,阅读式教学,提出三个策略:"言传身教"为教学提供保障,"取其精华"为教所用,"搭建平台"为国学与语文教学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语文教育兴起一股"国学热",推崇者认为增加"国学"内容、让学生"读经"可祛中小学语文学习低效之弊,且有助于拯救世道人心。这样的论调让人不免有太阳底下无新事之叹。"国学"与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程度的关系,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早有公论。1933年朱自清在《独立评论》第65号上发表《高中生国文程度一斑》,针对社会上批评高中生国文程度"远不如二十年前的中学生",指出:  相似文献   

10.
涵泳在当下语文圈里几成热词,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倡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在口语交际中诱导涵泳,以为语文教学留住了涵泳,就等于把根留住。刘剑华老师从具体课例入手,号召大家向特级教师王崧舟学习,因为王老师的课,其精髓就是文本细读和涵泳。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也积极认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因其符合汉语言特点、规律而存续了数千年之久。把"涵泳"与"语文"直接关联,从"涵泳语文"的独特视角,在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园地开展实践研究,既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性认同,又是现代汉语学习的明智选择,更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自觉追求。一、涵泳语文的基本策略1.向生本回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相似文献   

12.
汪闻 《大中专文苑》2009,(12):37-37
现在暴发的"国学家"之所谓"国学"是什么?一是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二是洋场上的文豪又做了几篇鸳鸯蝴蝶体小说出版。商人遗老们的印书是书籍的古董化,其置重不在书籍而在古董。遗老有钱,或者也不过聊以自娱罢了,而商人便大吹大擂的借此获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学"教育在中国持续升温,各地大中院校甚至小学都开展了形式各异、花样百出的"国学"教育活动。而"国学"教育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大放异彩。课堂上的国学内容大幅增加、"国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衍生效应。"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当今社会对"国学"教育及活动中的德育教育的渲染与强调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硬塞给他们的知识对他们的成长能够起到多大的正面效应,则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变得鲜活灵动。小学语文,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美好情感有机渗透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近现代所谓的"国学",很大程度上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学术与文化,可以涵盖文学、哲学、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从传统的范畴来看,国学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而经典的文化是国学最基础和根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人传承下来的基本素养修养。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学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一个中国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首先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国学教育的关键几点。一是国学教育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6.
胡俊思 《考试周刊》2013,(19):28-29
本文意在梳理"诵读"、"涵泳"这两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流脉,澄清二者的内涵,以利于语文教师达成对二者内在科学性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相似文献   

18.
曹操的《短歌行》是千百年以来涵泳不衰的经典,也是各版本语文教材必选的篇目。解读其主旨,大多是抒发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求贤若渴的苦闷情怀。但当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课堂上每每讲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缺乏"语文味"的现象。真正的"语文味"是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显示执教者风格、张扬学生学习个性的生命文化状态。形成"语文味"的方法有三种:多种读法涵咏、深入鉴赏品味、多样读听说写。  相似文献   

20.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凡是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学术内容都应当纳入国学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独具学科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应该担当和如何担当国学教育之重任已经成为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