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提问既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又是沟通师生认知的的桥梁。因此,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开的《问说》一文中,“非学尤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相似文献   

2.
先贤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可见,古人做学问讲究边学边问,这实在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今人则注重“学”而忽视“问”,学生尤其如此.即便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喜欢“教学”,而非“使之学”;经常“提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问”.这种状况当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点,但却很少教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7,(8)
"非问,无以广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 :“问与学 ,相辅而相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 ,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所以 ,设问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许美玲 《天津教育》2022,(8):183-185
<正>关于问学,清代刘开在《问说》里面是这样阐述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相辅而行”四字已然对“问”“学”作出了很恰当的解释。而深度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真学善思,在深入的问学中,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基于学习中心而倡导的旨在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即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  相似文献   

7.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获得了知  相似文献   

9.
夏琨 《学苑教育》2023,(19):12-13+16
古语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探寻课堂提问的策略,搭建课堂提问的桥梁,以此让问题引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刘开的《问说》中有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此论足可见"问"之于治学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组群"的设置与应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姚建国 《教师》2012,(28):82-82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桥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反馈学生知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方式。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往往影响着一堂课是否有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提问是无效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那么,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提问呢?一、来而不可失者时——因时而问,以问探疑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成堆",从导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作为学习的亲密伙伴,质疑决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诱导学生质疑也不应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支插曲,而应始终处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上课时无休止地提问题。事实上,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令人担心的倒是学生由于从教师的讲解中已得到满足而不再  相似文献   

15.
智勤  于亚鹏 《江苏教育》2023,(50):79-8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语有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贵有疑”。可见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问"与"勤学"均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行,源远流长备受推崇.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师生心目中谦虚好问的好学生,往往成绩平平,这种学习、成长中"越问越穷"的现象,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17.
顾仕兵 《教师》2013,(19):72-7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反对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然而,为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角的教学理念,课堂提问似乎成为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工具,进而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而众所周知,课堂45分钟是教师传道解惑的重要时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设计英语课堂问题,如何通过提问来hold住你的课堂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一、弄清英语课堂问题的类型我认为英语课堂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18.
潘忠 《成才之路》2014,(7):88-89
正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连接预设目标与知识生成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科教师基本功底与教育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完成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问什么,如何问,为什么这样问,还可以怎么问,颇有一番学问和艺术。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反观课堂教学,存在着为问而问,一疑就问,难易失度等课堂提问常见弊端,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提问技巧,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合格人才。一、课堂提问的常见弊端(1)为问而问。教师普遍意识到: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和发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的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其效用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只有有效提问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课堂提问是连接教与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引领"高效课堂"?笔者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20.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