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精神鼓励只能偶尔为之。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部好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带着极高的兴致去观赏和品味;第二次,再看这部电影,觉得还不错,稍有兴致去看;到了第三次,就会产生视觉疲劳,根本感受不到电影中的美和感人之处了,看的时候,再也提不起兴致,心不在焉,望此思彼。老师对学生的精神鼓励也是如此,比如,一名同学参加竞赛取得了第一名,老师表扬他:“真是好样的,为班级争了光,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这一次,学生最激动、最高兴,教师的鼓励取得的效果也最好;第二次,教师再次给予精神奖励的时候,学生有一点高兴,鼓励也还有点效果;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如果还对学生进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鼓励的话,学生必定会产生鼓励疲劳,鼓励的效果自然可以想象。  相似文献   

2.
据广东某中心小学校长透露,该校每年将拿出50万元,作为小学生的“奖学金”。诚然,所有老师都知道,激励可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类,那些具体的语言激励、竞争激励、发送喜报、目标和提升激励等等都可以在相应区域内找到其位置。用怎样的手段激励学生且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本期编录了一组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文章,从中你可以看到成功的体验,亦可以读到理性的思考。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你能够整体感悟,更期待“他山之石”对您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观念认为。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必须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但就目前初中语文中考而言,全部采用笔试形式,就未免失之偏颇。有悖素质教育原则。当然,笔试加闭卷,考试起来好像大兵团作战,千军万马可以同时上场,同时挥笔作答,又同时收卷;阅卷老师分工合作,一齐阅卷,效率自然不低,批卷又有“统一答案”,评分就比较客观。可以说,笔试具有考查和评分“多快省”的特点,但全面性却难说,因为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分班那天,我就注意到他了。念文科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成绩很差的,成绩差往往也就意味着行为习惯差。大家闹哄哄的呼朋唤友,唯独他慵懒的坐在角落里,手上捏着根粉笔。不对,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支烟,这哥们敲了敲桌子:都给我安静点。果然教室里安静了一下,但随后又哄的一下闹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阅读小学生或初中生的作文,你会发现:总有少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具体说来,就是不识停顿,少有句读。不能正确使用标点,尚可理解,怎么连最起码的停顿都不会呢?难道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障碍吗?当然不是。而且相反,他们中不乏能言善辩之人,有些学生的文章,经老师断句之后,还相当精彩。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读上!考察的办法很简单,只要让他们读上一段课文,会立见分晓:有的同学朗读能力很差,几不能成句;有的同学读得虽熟,几能背诵,但不会照  相似文献   

6.
新学年刚刚开始,不少青年教师走进了教室。如何对他们加以有效的辅导,让他们尽快地担当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曹虎成 《考试周刊》2009,(51):78-78
教师工作太伟大了,如太阳般光辉;太重要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思想上应该这样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可不必用这种心态。许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事用简单的办法处理,把严肃的事用诙谐的办法对待,把伟大的事业变成细小的工作来做,这样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鸟语花香,阳光灿烂。  相似文献   

8.
经过强化的训练,学生是会解题了,但这只是在模仿,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此被扼杀了。我国学生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奖,然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是极差的。新中国成立了50多年,但没有一人能捧上诺贝尔奖。“熟”并未能生出“巧”来,相反,学生的创造精神07题造在手新人生神却被无情地扼杀了。“熟”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熟”会生出笨来,“熟”会生出厌来!三、跳一跳,摘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一开始便是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使学生能很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称其…  相似文献   

9.
一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写下了这样一个式子:(姐姐 我)×妈妈=姐姐×妈妈 我×妈妈.并解释道:瞧,"妈妈"既然是"我"和"姐姐"公有的.那么"我"和"姐姐"都有资格和妈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11.
常听到人们说:“让×××去做这种工作,真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每每这时,我就会感到不解:即便是一块“大材”,“小用”一下又何妨?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被赏识。一时被“小用”说明不了什么,腹中的才华,才是人生中最有力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对于王强的作弊和欺骗行为,如果教师毫不含糊地“秉公执法”,甚至进行毫不留情地讽刺、挖苦、批评、奚落,那么撕碎的将不仅仅是他的试卷,更重要的是给他当头一棒,使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消失殆尽,从此可能会不思上进,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13.
正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其实都清楚,经典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这一些经典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铺垫,这样的厚积,是我们薄发的源头活水。仅仅从写作这一层面而言,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包括经典内容,我们才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而,不知  相似文献   

14.
模仿又何妨     
眼下,“创新”一词叫得颇响,技术要创新、教育要创新等等。创新自然是个好事情,有创新才能有突破,才能有发展。但凡事就怕走极端。最近听作文讲评课,常见一些教师对学生作文批评多于鼓励,特别是对那些据说有点范文影子、带有模仿性质的作文多加指责,什么“立意不新颖”,什么“选材不典型”等等,似乎一沾上模仿的边,作文便毫无意义,模仿是旁门左道,不值一哂。   写文章要有新意,这当然没错;但是,模仿又何尝一无是处 ?  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发现前人未发现、未言论之事物,已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辈成年人,读先贤之书…  相似文献   

15.
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文章从杨梅树和杨梅果两个方面写了杨梅的可爱。写杨梅树时,主要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杨梅果时,作者是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入手的,并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刺激读者,引起读者想尝一尝的欲望。这也是本文的高明之处。 学此文时,我先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嘬着嘴作“吮吸”状,然后又张开双臂作“伸展”状,同时面带微笑。——哦,他们把自己当成春天雨雾中的一棵棵杨梅树了。 当我读到“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  相似文献   

16.
陈燕 《班主任》2010,(2):56-56
期中考试监考时,我发现小郁神情紧张地把左手伸到课桌里,小心翼翼地看手机。直觉告诉我——她在用手机作弊。当我出其不意地把手放在她左肩上时,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她的脸因极度恐慌而变得煞白,眼里流露出哀求之意。刹那间,我动了恻隐之心,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左肩,意味深长地说:“考试要谨慎细致,一只手在答题时,  相似文献   

17.
示弱又何妨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同学,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起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依然是一副吊儿郎当的“德性”,上课还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没有开过头,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试卷分析时,我虽然心知肚明,清楚其中有多少水份,但我仍然假装糊涂,权当不知道他的过去,不明白他的底细,而是将他看…  相似文献   

19.
翻阅杂志,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术教师让学生画春天,大部分学生用缤纷的色彩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但有一个孩子却与众不同,他的画只有一种颜色,绿绿的小草,绿绿的柳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硕大的绿色太阳!老师问:"你怎么把太阳也画成绿色了呢?"孩子说:"春天看上去都是绿色的,我想春天的太阳公公如果也是绿的,那就有更多的小草变绿了。"教师听了低声嘟哝了一句:"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20.
时下,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一话题,教师们常常为此“公”说公的理,“婆”言婆的道,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难辨。许多教师认为:因预习后,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事先有了了解,所以学习的求知欲就被冲淡了,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欲望不高,对数学知识产生乏味的体验,课堂会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而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恰恰相反,学生在解决难题后的喜形于色,有了成功感的笑逐颜开,足以说明这一点。况且,是否需要课前预习不是受教师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而是源于学生是否具有预习的学习需要与自觉的学习习惯。如若学生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