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杨赛霓,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交通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2009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主持在研和结题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联合国发展署项目1项,国家国际  相似文献   

2.
专家简介:袁万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抗震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桥梁抗震、振动及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年考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承担国内多座大桥的抗震设计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攀登B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3.
东北石油大学“高效钻井破岩技术研究室”(High-Efficiency Drilling and Rock Break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以下简称为研究室)于2010年7月28日通过专家论证,9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室隶属于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研究室。研究室依托东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室以发展石油钻井高效破岩技术为主要目标,研究方向涵盖油气井工程力学、岩石破碎学、流体力学及钻井工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广闻博见     
小行星撞地球带来稀有金属德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报告说,地壳中的稀有金属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了12年的时间,对陨石撞击地球的遗迹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  相似文献   

5.
周琳,女,1978年8月生,200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工学学士,硕士在读.现在沈阳建筑大学科技产业处主要负责专利工作、统计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参加"小城镇及相关区域规划设计导则与标准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等3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篇.  相似文献   

6.
正杨乃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及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曾受国家公派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la)商学院做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和荷兰代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I0015-I0016
布里斯托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在5月20日的《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这个研究揭示了恐龙的大脑和内耳如何发育。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Stephan Lautenschlager和德国汉诺威下萨克森州博物馆的Tom Hubner合作,研究了两件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恐龙大脑化石。  相似文献   

8.
正专家简介:盛戈皞,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完成了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化技术。作为负责人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2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20余项。  相似文献   

9.
资讯     
天文考古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如果说将有一颗大质量小行星将会撞击地球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将发生在2182年。论文作者之一,来自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学的玛利亚.乌吉娜.山萨托利奥(María Eugenia Sansaturio)称,这颗小天体编号1999RQ36,它将有1/1000的机会撞击地球,而半数的可能性是发生在2182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简称大气所 )是中国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最早的 8个研究所之一。 1 92 8年经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 ,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 ,设立气象研究所 ,这就是大气所的前身。气象所择定南京钦天山为所址 ,并在南京北极阁建立气象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气象研究所于 1 95 0年 6月与地震、地磁研究单位合并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原气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建了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气象研究室仍留在南京。 1 96 6年 ,地球所气象研究室的人员增加到 1 5 8人 ,研究已扩展到气象分析预报、大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查尔斯·格里斯皮(Charles Coulston Gillispie)1919年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哈里斯堡,先后获卫斯理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和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为始建于 1930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动植物研究所。开创我国鱼类学、原生动物学和藻类学等学科研究的老一辈著名生物学家王家楫、伍献文和饶钦止等 ,是该所的创立者。5 0年代初该所由上海迁至武汉 ,经学科调整后 ,成为国内惟一专门从事内陆水体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发展为拥有 7个研究室 (鱼类学研究室、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室、鱼病学研究室、淡水生态学研究室、藻类学研究室、水污染生物学研究室、白豚研究室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0 0 1年被…  相似文献   

13.
<正>专家简介:王建明,教授、博导。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浙江工商大学(原杭州商学院)管理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副院长,绿色管理研究院院长,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转型升级和绿色管理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相洪生于1964年4月,科技新星,专业技术7级,文职级别4级,我军著名饮食装备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分配到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工作,1998年任高级工程师,从2002年起担任饮食装备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饮食装备的研究,主持完成科研课题近20项,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1、第2、第5),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分别排名第2、第5、第7、第9),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第5)。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编教材5部,著作2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EI收录。获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二类和三类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饮食装备研究室曾获"总后勤部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和"先进研究室"等荣誉。  相似文献   

15.
刘德汉。1935年出生,四川资阳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室副主任。  相似文献   

16.
从南开大学学士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博士;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博士后到如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王申林秉承的都是他一贯脚踏实地的习惯和风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他相信,结构生物学在不久的将来,会为人类健康做出更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所是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有11个研究室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106个研究项目,其中基础研究约占80%。近年来,我所通过课题调整、简政放权、改革经费分配办法、实行优化组合,在提高研究水平、增强研究所实力方面取得了进展。1981年至1987年共获94项成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院重点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28项;七年间发表论文1600篇。在中国科学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刘某承是个典型的"80后",但进入生态科研领域已有10多年。一路走来,他踏实科研,从当年意气风发的理学学士、生态学博士,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所有的动力都源自刘某承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身影,试验地里他一待就是10来天。他的生态学研究正为区域可持  相似文献   

19.
正专家简介:王红星,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理事,1978年1月出生。2000年和2006年获天津大学学士、博士学位,2008年3月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加入福州大学。于2017年加入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对北京大学近5年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硕博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共词聚类分析,研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总结了近5年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从提炼的高频关键词中探索学科交叉领域,结合学院特色,研究学科合作的可行性方式,从而探寻未来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