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一掬     
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大师余光中的一篇名作。作者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踏足远涉,寻觅中华民族的"根"。全文无不表达了他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诗意浓郁、清丽唯美的散文。面对这样一篇散文,笔者认为不宜按传统的散文教学法去做一般的赏读、赏析,而应紧扣余氏散文的诗化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诗情、感受诗意、走进诗画,从而唤起诗心、使用诗语、再现诗境,  相似文献   

3.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4.
朋友四型     
编辑老师: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余光中先生的几首诗,非常喜欢。从诗后的作者简介上我了解到余光中先生除现代诗与评论外,还以抒情散文知名于世,“他的散文,情感深厚,风格华美,明快幽默”,“冶各种现代散文的特性于一炉,饱含着悠远精微的情思和对民族、时代、人生的探索”,这样的美文怎能不一睹为快!拜托编辑老师介绍一篇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让我“过把瘾”,谢谢! 读者戴若菲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  相似文献   

5.
研究余光中散文的文章很多,但专论他写绘画或画家的论文,在笔者的阅读范围内没有发现,这是个遗憾。余光中论画或画家的文章,无论是量还是质,都相当可观,不应被忽视。论文以余光中在1990年3月至10月间所写的,有关梵谷的四篇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余光中对梵谷的情有独钟,对百年前那个受苦受难的伟大心灵的感动和感恩。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他在"2003年度散文家"获奖感言中曾有一段自述:"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物是人非,便有乡愁。若是物也非了,  相似文献   

7.
学生们正在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眼赏析郁达夫所描绘的几幅美景. 金雨辰同学举手:"老师,我能不能说点我读这篇散文的感受?" 全班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他身上.从我的眼神和手势中得到许可后,他很郑重的样子,又清一清嗓子(同学们笑),说: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又补充了作者郁达夫的身世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篇散文写出了彼时作者的悲凉心境.但我反而觉得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慰."  相似文献   

8.
正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言简而意深”。他的《醉翁亭记》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不可多得。一、优美的意境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醉翁亭记》的核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根据这样的“意”,写出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远近近左左右右皆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相互交织,各尽…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文坛的著名的多栖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对台湾文坛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试图从其散文创作理念出发,探讨余光中独特的散文理论、对台湾散文的创新以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邵凤森 《成才之路》2010,(17):44-44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地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都注入了这篇优美的诗化散文中。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读来,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乡情、离愁、别怨。  相似文献   

12.
<正>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曾有过如此评价:"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他的散文便往往流于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噩耗传来,中国诗坛一片唏嘘,叹惜诗歌天空一颗巨星的陨落。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对一位诗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读他的诗,在大江南北像冬雾一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及散文创作实践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契合这一特点.余氏散文理论的“弹性”说、“密度”说、“质料”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又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余氏散文创作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为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走古典与现代契合之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秦牧的散文,常常能于平凡的事物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发掘出闪光的思想,寄寓以深刻的哲理。他说过:“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菱角》这篇散文正是这样。作者从菱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驰名文坛的散文大家。他的优秀散文《匆匆》,直至今天,仍然富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生花妙笔赋予“时光”这一无形之物以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特定情怀,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对于这样一篇历久弥新的散文佳作,如何安排教学思路呢?我们品读再三,觉得还是从入境、察情、悟旨的角度进行为宜:引导学生入境语文界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明确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本文,依循作者思路,引导学生进入他所创设的轻灵意境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请看,作者…  相似文献   

17.
古滕客 《教学随笔》2013,(Z1):79-80
<正>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其影响遍及华人世界。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在其新书《黄绳系腕》(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中,我读到了他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哀愁。《黄绳系腕》这本书,汇集了余光中在不同年代的散文佳作。主要包括余光中旅居国外的经历、读书的体会、对祖国故土和文化的眷恋、四个  相似文献   

18.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0.
<正>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著称,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犹如行云流水。读一篇好的散文,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绝非是将其单纯地视作是一项学习任务。那么,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中,该如何注重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呢?一、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任何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感而发的产物,特别是教材中的散文,更是大浪淘沙后的精粹,是散文中的佼佼者,绝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冰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