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者字的用法,大别为称代和提顿两类."这里所谓称代,是指自《马氏文通》以来,把"者"归为代词的传统说法.这是个有分歧的问题(有不少人把这种用法的"者"视为有称代作用的结构助词).本文姑不论及.所谓提顿,是指有一部分"者"字没有什么实义,主要起提起和顿宕的作用,或起帮助完成某种语气表达的作用,是语气助词.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这种语气助词"者"字.  相似文献   

3.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4.
《老乞大谚解》是研究明初汉语的珍贵语料。该书中"那"可用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对书中所出现的"那"作了穷尽性的描写、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明初北方口语中"那"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彩霞 《甘肃教育》2020,(2):140-140
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可见,一笔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7.
说“也”     
侯婷 《华章》2009,(1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使用普遍,语法功能繁多,在单句中可表示同样或叠加表示两事并列,在复句中可表示转折、让步等等.但是考察古代汉语,发现"也"字虽然使用频率也极高,但它却是用作语气助词,没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将对"也"字的来源和发展作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也"字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偏旁,谁来认?,出示这个学期学过的偏旁,指导认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8",再来学习几个新偏旁,看谁学得好.板书:识字8 二、认识偏旁,了解演变 1.认识"鸟"旁 ,1了解偏旁.教者用粉笔画一只鸟,边画边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它像哪个字?引出"鸟"既可以表示一个实物,也可以作偏旁,接着问学生鸟字旁的字大多跟什么有关系呢?,请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9.
<诗经·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一句中的"之"永",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悦无忧苦.后世注释诗经者多相沿其说,本文作者不赞成这一传统解释,认为"之"永"并非"往"歌"之意,而分别是"语气助词"长久地"的意思,"谁之永号"是指谁还会这么长久地哀号?  相似文献   

10.
捉刀     
有一次,魏武帝曹操准备召见匈奴派来的使者。可是他转念一想,自己虽然聪明能干,但是身材短小,天生一副丑陋相,不足以使远国的使者产生敬畏之心。于是,他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他自己则持刀立在座旁。召见已毕,曹操派人问匈奴的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者回答道:"魏王很有威仪,但是座旁持刀而立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说匈奴的使者识破了自己的安排,担心走漏消息,对自己不利,就派人把匈奴的使者杀掉了。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节选自《宋史·徐绩传》。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 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赢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13.
“诸”字除作代词用(如“诸位”)外,通常作“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来用,还有个别地方作为语气助词(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两个语气助词连用,意为“大概”;又如《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和“诸”都无实义,两个句子意为“日月照临下土”)。  相似文献   

14.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东汉是汉语语法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重要阶段,《论衡》中的疑问代词"谁"既有对先秦汉语中"谁"的句法功能的继承,也有某些功能的扩展和演变,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择其要者:(一)"谁"的句法功能与上古汉语基本一致,主要用作主语,次作宾语和判断句谓语,较少用作定语;(二)"谁"作宾语已基本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6%;(三)"谁"不仅可以问人,也可以用于问事物;(四)"谁"用于表选择问的频率和范围都超过了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河北方言保存了近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的一些用法,还有一些有特点的用法。根据所表语气的不同,我们将语气助词"着"分为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表疑问的语气助词"着"和表假设的语气助词"着"三类,其中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可以表示命令、嘱咐、威胁、警告等不同语气,有的在表祈使语气的同时兼表先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经典,在中国,甚至在当今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故《论语》的翻译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从辜鸿铭英译版《论语》中的"与"字入手,对其作穷尽性统计分析,总结"与"的多种翻译。全书"与"字出现143次,主要用于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助词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9.
    
<正>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成绩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古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对《师说》中"其可怪也欤"句末的"欤"如此注释,"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既然"欤"表示感叹语气,那么全句当为感叹句。作为感叹句,"其可怪也欤"只能这么翻译,"那些情况真是让人奇怪啊"。可是多次教授《师说》,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