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去了爱的自由,便失去了一切自由"这是伊蕾多年前赠我的诗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她一直翱翔在寻求自由的天空中。伊蕾,诗人,上世纪80年代,一首长诗《独身女人的卧室》在《人民文学》上刊出,使她本已卓著的名声,陡然升高了几度。使不读诗甚而不知诗的人也闻其名,知其人,那是因批判《独身女人的卧室》而附在她身上苦涩而又极富个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司马迁对《史记》取材的概括.这一原则在《五帝本纪》的取材中表现为"择其言尤雅者".《五帝本纪》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原则的贯彻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表明了司马迁的学术态度.同时,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史记》取材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华西都市报》消息,自从在网上开始受到高度关注,湖北患脑瘫的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诗集,也成为一些出版社重点盯的"香饽饽"。前不久,由两家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余秀华两本单行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摇摇晃晃的人间》,已经在网上开始预售。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此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社出版的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首印量至少10000册。另一家出版社广西师大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余秀华的诗集超过我们日常对当代诗集的首印量。我们社日常首印量是一万册。我预计这本书销量估计能达到几万,应该会加印。"  相似文献   

4.
品书录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这本命名为《中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版)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述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此书小32开,328页,定价1.10元。而封底还盖有大号的"特价"印章,可知当时买这本书只花了几角钱。但这本书的价值,却正好与那刺目的"特价"相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今,距长之先生此书初版已经60多年了,又有多少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著作能够超越它呢?我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数次搬家的情况下保留此书,完全出于对长之先生及其学术的钦佩。此书也是我在成都三年求学期间,无数次逛春熙路旧书摊的一份收获。读长之先生此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他对于研究对象的专注和深情。在此书的《自序》中,长之先生向我们吐露了他写作的艰辛,而"写完了,校完了,也觉得仍是十分空虚,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若有所失之感似的。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司马迁因此案而受到的巨大创痛,激发出来的强大人格力量,长之先生感同身受,不能不哭。此书论及司马迁在"李陵案"后感慨于资财缺乏、伤心于世态炎凉、痛恨于狱吏惨酷的文字,如"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等,长之先生也曾直书"真读之欲哭!"我们不能忽视此书写作的时代和地点,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长之先生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此书的一些重要章节就是在当时的重庆完成的。追慕先贤,感时伤事,李先生难免锥心之痛。这使得长之先生在论述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的时候,几乎字字饱含深情,而又不失逻辑的严密。这种对于研究对象的真情灌注,正是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所欠缺的。长之先生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无疑具有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就像王国维先生率先运用西方哲学观点研究《红楼梦》一样,长之先生也是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司马迁的先行者。我们注意到,在此书中,长之先生特别注重司马迁的历史传承,直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长之先生还将司马迁与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左拉、渥兹渥斯等比较,称"莎士比亚号称具有世界的眼睛,司马迁也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亚里斯多德那一型的哲人!"甚至柏拉图、莱布尼茨、弗洛伊德等西哲的观点,也被长之先生运用到司马迁的研究中。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相信,你读了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断有更为深切和丰富的认识。正如长之先生在此书中所说,"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毫无疑问,通过长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入司马迁的灵魂和情感世界,体会司马迁的雄心、伤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回望司马迁所处的伟大的时代,感受那狂飙突进的青春气息、如日中天的帝国气象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5.
网络资源丰富,容易获取,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阅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利用网络支撑语文探究式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呢?下面我就《鸿门宴》这一课谈谈我的做法。教学平台:校园语文网。地点:微机室。1.课前准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触过司马迁的文章,而且也了解后人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评价,但这个印象毕竟是模糊的。为了达到走近司马迁的目的,走近《史记》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先前已知道的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信息做一整理…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汉书》都有韩信的传记,虽然班固承继了司马迁的大部分内容,但叙述与议论有不少相异之处,特别是对韩信"谋反"一事的处理,存在微妙而本质性区别,这一切源于两位史学家对韩信历史地位和自身形象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8.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诗集《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如是说.这种"愿望的痛苦"美好而执著地存在于短篇小说《素芭》中.看似平静的文字中流露出素芭无言的痛.这是一篇让人读来心碎的小说,更是一篇让人在疼痛中去思考人与世界的小说.素芭既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又是"无所不在"的"那一个". 这种痛苦首先来自于生活中"非正常"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这一册课本中最难理解的一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在矛盾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要顺利完成教学任  相似文献   

10.
<正>《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笔者一直以为,荆轲刺秦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于荆轲是一个"刺客"而不是"杀手",燕太子丹让刺客去做杀手的事,于是处处挟持、掣肘荆轲,  相似文献   

11.
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对郭沫若的诗爱得如痴如醉。一有空余的时间,她总拉着我听她朗诵郭沫若的诗。久而久之,我耳濡目染,也渐渐地迷上了她———诗集《女神》。“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吞了,我把月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月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这首《天狗》使我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剧烈的共鸣,似乎感觉到整个宇宙的生命力都在自己的胸膛里涌动、冲击,就要挣破肉体的躯壳爆炸开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透过“天狗”的瞳仁,让人清晰地看到…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2,(6):13
远航的船上,我与一位《伤心旅客》相遇。这个晴朗的夜晚,我们一起坐在甲板上,望着《海上的月亮》,那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景色。《后来》,我给他讲起我的《小城故事》,让原本伤心不已的他《忘了哭》。临别时,他送给我一块《雨花石》,对我说:"不要放弃《那些你很冒险的梦》,坚持就会成功,当你实现梦想的时候,你会觉得《为了这一天》,一切都值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会的,也《愿》你不再伤心。  相似文献   

13.
贺拉斯心目中的诗艺绝不仅指艺术技巧,而是指诗人的一切修养,其中伦理智慧尤为重要。他早期的《讽刺诗集》和晚期的《书信集》都是以伦理探讨为主的作品,即使以抒情为主的《颂诗集》也渗透了他的伦理思想。贺拉斯从"黄金中道"的观念出发,讽刺了人类在对待财富、权力、宗教等问题时的疯狂与愚蠢,这种伦理观念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伊壁鸠鲁哲学追求的"不动心"状态,在一个动荡无常的世界中实现心灵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徐宗文同志在《略论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苏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二期)的结尾时说:“司马迁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属于儒家的,这一问题应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及其伟大著作《史记》的根本出发点。”既然这一问题是“研究司马迁及其伟大著作《史记》的根本出发点”,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就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经过探讨之后,我认为司马迁思想基本倾向不是儒家,而应是道家。  相似文献   

15.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象这风一样,象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这是剧本《屈原》里那著名的独白《雷电颂》中的一节.今日捧读《屈原》,再次被她那崇高的思想,烈火一样的激情,大海一样的气势所震撼.  相似文献   

16.
韩寒的《他的国》,是我在手机上看的第一本书。正是这种阅读方式,让我能利用一切零星的时间做我喜欢做的事,也正是由于这本书,让我加深了对韩寒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片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生默读)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18.
书页已经泛黄,历史却定格在灿烂的瞬间。是什么让司马迁"忍辱偷生"写下了震惊世界的《史记》?是什么让苏武宁可放19年的羊也不愿投降匈奴?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一直怀揣梦想,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去实践了他们的梦想。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前考试失利时,我情绪低落,想要找一个宣泄的方法而不得,常常在内心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第  相似文献   

19.
香港有位诗人出了一本诗集,名叫《蝴蝶不哭泣》。当然,他是以诗喻蝶。他把这种表达情感的诗当成了花间蝶影,送给他之所爱。这本诗集勾起了我关于蝴蝶的一些记忆。一些人喜欢把香港视为沙漠,沙漠就不会有蝴蝶。现在,当我来到香港,让我吃惊的是,在这个高度发达的金融社会里,在这个高楼丛林般耸起的国际大都会里,蝴蝶依然在飘飞,在繁衍。这不能不让我想起,上个月的某日,我还在北京的时候,一位来自西南某省的诗人向我说起了那里的一则新闻。是这则让我吃惊的新闻给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蝴蝶也会哭泣。不幸的蝴蝶在另外一些地方哭泣,其中包括我情有独钟的丰富、美丽、神  相似文献   

20.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