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柳松 《职教论坛》2005,(35):59-60
一、庄子追求"出世" 儒与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镇,而道以老子、庄子为本.庄子哲学追求的也是人与世界的和谐,但它与儒学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与天、与道的和谐,追求的是与自然之大化流行之和谐,而儒学所追求的只是与宗法社会的和谐,因此儒是"人世"的,而庄子则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客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3.
庄子诗意地言说着不可言说之"道",由道所展开的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庄子游于物之初不分物我,在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新世界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从庄子逍遥论的背景、方式和基础出发,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庄子思想对"常人""沉沦"的生存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展示"向来我属"世界可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松尾芭蕉是开创日本俳坛新风的巨匠,在构筑其独立独特的俳谐风格——蕉风的文学之旅中,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汉诗、汉文的影响。虽然处于不同国度、迥异的时代,但庄子对松尾芭蕉俳谐文学的精神世界影响却尤为深远。作为芭蕉俳谐思想根本的自然观、以及作为芭蕉文学体系完成标志的纪行文学中,都有庄子思想的闪现。芭蕉文学中的「旅」与庄子的"体道论"、芭蕉文学的"自然观"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论",芭蕉文学的"禅意"与庄子的"禅"、芭蕉文学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都有着极尽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7.
庄子何其人     
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与思想沉淀,道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亦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庄子这个如此不拘于俗世的大思想家当真是表面上那般"出世"吗?庄子到底是何其人,值得千百年来的历史纪念?  相似文献   

8.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9.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0.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7):35-40
庄子对于儒家主张的孝悌仁义贞廉之类的品格并不一概排斥,也不会简单视之为人生的拖累。不过,庄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提倡的诸如孝悌仁义贞廉等品性,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毕竟是"失道而后德",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庄子认为,人的最为理想的品格是"至仁",而"至仁"人格总是唯道是从,与道融为一体,所以,至仁者心常平等而不会有任何偏私,即便利泽施于万世,也是"天下莫知"。显然,庄子所推崇的"至仁"品格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的博爱情怀,而这种博爱情怀,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异常稀有,无疑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是审美人生艺术哲学.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从"无何有之乡"到"人间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方法修身养性、"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原则与世相处,实现其人生哲学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张干 《读写月报》2023,(33):49-52
<正>一、大单元设计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庖丁解牛》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座高峰,儒、道两家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李泽厚即以“儒道互补”总结中国士人的人生路径及其艺术意念,“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1]《庖丁解牛》收录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选自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把庄子"忘己以体道"的思想同伽达默尔"一个人只有失去自身才能发现自身"的思想加以比较.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一个观点:与一件艺术作品遭遇,就是接受一次"冲击".运用伽达默尔的思想走近庄子,可以得到一种道家诠释学."冲击"的哲学意蕴何在?柏拉图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亚里士多德进而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但"并不终止于惊讶的对立面",即惊讶的消失.庄子与伽达默尔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哲学的源头处:一种惊讶的状态.在惊讶的状态中,我们陷入未知领域之中,失去了置身于熟悉领域之时的确定感.无论是在庄子的认识论,还是在他的伦理学与美学思想中,忘己都是体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8.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既不同于道家境界,又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建基于理性的支撑之上,通往精神自由的哲学信仰之路。天地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在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展现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天地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冯友兰以庄子"游"的方式讲儒家"成圣之道",兼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和道家的出世气度,"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境界是理性和信仰、信仰和践行的统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代话语多元的现实,使诸子不得不为争取话语霸权而相互斗争。庄子为解放"心为形役"的人们,也不得不采取独特的方式来言说自己的"道"。由于"道"的独特,庄子创造了"道"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