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今宵剩把银釭照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  相似文献   

2.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② ,当年拚却醉颜红 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④ 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⑤ 。今宵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⑥[注 ]:①词调名 ,毛先舒云 :“采郑山禺诗‘春游鸡鹿塞 ,家在鹧鸪天。’”(《填词名解》卷一 ) ,又名《於中好》、《思佳客》等。②彩袖 :有彩色花纹或图案的衣袖。这里代指词中所写的歌女。捧玉钟 :劝酒的意思。玉钟 ,珍贵的酒杯。③拚 (p劋n)却 :心甘情愿 ;不顾惜。却 ,语助词。④“舞低”两句 :这两句描写彻夜狂歌艳舞的情景。上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 ,下句极言歌唱次数之多。桃花扇 ,…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以及王安石的《北陂杏花》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绝胜"一词:(1)最是一年出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对于(2)中的"绝胜",历代注释者的意见比较统一,都解作"大大超过"或"远远胜过";而对于(1)中的"绝胜",却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①大大超过。整句诗也被翻译成:"这正是一年中春色最美好的时候,胜过了烟柳笼葱的京城暮春时节。"持这  相似文献   

4.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是著名词人晏殊的第七子。其人性情孤傲,仕途无为。平生喜欢吟诗抚琴偎红依翠,擅长小令,工于言情,词作多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慨与诀别思念之苦。风格凄婉感伤,缠绵悱恻。时人称赞他的词是"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相似文献   

5.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6.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银拉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鹧鸪天》既是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北宋婉约词中的名篇之一,向为论者所称道。然而,究竟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应视为男性还是女性,词中所抒发的感情究竟是欣喜还是愁恨,文学界却没有定论。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即作者自己;并认为这首词的内容是表现作者与他所爱的情人久别重逢后的欣喜之情。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反复体会这首词中抒情主人…  相似文献   

7.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一、胜“胜”的常用义之一是“胜过,超过”的意思,然于诗词中它的意义与其常用义是不同的。例如,白居易词《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胜”字,不是用其常用义“胜过,超过”,而是作为“似”义讲。“胜”作“胜过,超过”义用时,是动词;作“似”义讲时,为比喻连词。将这  相似文献   

9.
<正>"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关于这类"物不知数"问题,我国古时流传的算法名称很多,宋朝周宓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则把它同军事扯在一起,如"秦王暗点兵"或"韩信点兵"等.经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又称"中国剩余定理".《算法统宗》(明.程大位)中的四句诗:  相似文献   

10.
屈原:考试为什么作弊?吾将上下而批判!李白:分数直下三千尺,疑是作弊落九天。杜甫:安得作弊千万次,令天下学生尽无颜。白居易:犹剩处分累洗面,此时无分胜有分。李煜;作弊应犹在,只是方式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张试卷随风抖。苏轼:月有阴晴圆缺,题有熟生难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努力,千里共婵娟。秦观:一心若是在平时,又岂在考试作弊?辛弃疾:考生不识题滋味,欲上层楼,欲上层楼,为能及格强作弊。李清照:答案无计可抄,才下笔头,又上心头。柳永:屡被警告终不悔,为题消得人憔悴。今宵答案何处?杨柳岸,衣裳残月。陆游:考生爱作弊,一任群芳鄙,零…  相似文献   

11.
屈原:考试为什么作弊?吾将上下而批判!李白:分数直下三千尺,疑是作弊落九天。杜甫:安得作弊千万次,令天下学生尽无颜。白居易:犹剩处分累洗面,此时无分胜有分。李煜:作弊应犹在,只是方式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张试卷随风抖。苏轼:月有阴晴圆缺,题有熟生难简,此事古难全,但愿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一别离,是诗歌创作的惯用题材,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到"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杨柳"到"阳关",从"泪眼"到"浊酒",别离题材诗歌的创作基本沿袭了"田园多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王晓磊《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套路。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2008,(2)
"两面词"本来是指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面意思。如"受",既可以指"接受"的意思(如《孟子·告子》:愿留而受业于门),又可以指"传授"的意思(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文所指的"两面词"是指由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的词相叠组成的词组,如是否、能否、是不是、抓不抓、有没有、能不能、好不  相似文献   

15.
提到"青玉案",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道:词牌名。的确,"青玉案"是一个相对常用的填词调名。但是,"青玉案"的含义却不止这一种。而以"青玉案"为词牌创制的作品中的佳篇名作也不胜枚举。众所周知,贺铸有一首非常出名的《青玉案》,透过其作用典和押韵可以直观地把握其词的创作风格。贺词之后,步韵唱和及仿效者蔚然成风,惠洪便是其中之一,尽管惠觉范与贺梅子是同词牌,同韵律,同词风,但是两者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仔细观照惠洪的《青玉案》,可以感受到"一代高僧"性情的真实流露。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保留的经典篇目。但现行人教实验版必修四语文课本中的两条注释却值得商榷。一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笔者认为应解释为"果真、假使或倘若、假如"比较合适;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中的"加"和"胜",课本的注释是"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笔者认为"加"应为副词,解释为"更","胜"应为动词,解释为胜过,超过"才合适。  相似文献   

17.
"卫生"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庄子·庚桑楚》载:"南荣曰:若闻之大道,譬犹饮药之加病也。愿闻卫生之经历而已矣。"这时的"卫生"一词,就是预防疾病、保护  相似文献   

18.
我们来看“胜”的两种不同的释义: 胜:shèng(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任|数不~数|不~枚举。(《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1134页) 胜:(sheng)(一)力能担任,经得起。《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韩非子·扬权》:“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二)尽。《孟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和李渔的《闲情偶记》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金圣叹的戏曲批评,李渔声称"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而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李渔则自评为"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从戏曲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一者求"谐里耳",一者求"入文心"。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原道》中"逮及商周,文胜其质"一语,是刘勰对商周文化的赞词。其中的"胜"字,习见注译本多解读为"胜过",而推究起来却扞格难通,也与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不相一致。研究发现,这里的"胜"字是"称"的通假字,意为"相称"。"文胜其质"即文质相称,是外在形式与内在质地配合的理想状态。刘勰在熔铸孔子"殷周之质不胜其文"一语的同时,也对语意进行了改造或曰"曲解"。这种"曲解",对于学术发展更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