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章习友 《学语文》2011,(3):12-13
【教学目标】1.学习诗巾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联系作者生平及其它诗文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3.
<正>陶渊明的诗文在高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但说实话,一直未有真正读懂。前几年读《归去来兮辞》,略有感触,特喜欢其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而且简略为"倚窗寄傲,容膝易安"以自勉。但他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何许人也?请看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相似文献   

5.
6.
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生活是其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是解读陶渊明思想的总纲。自立自爱,坚守风霜般高洁的节操;自尊自强,不做笼中鸟,不做池中鱼。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栖息的圣殿。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文在高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但说实话,一直未有真正读懂。前几年读《归去来兮辞》,略有感触,特喜欢其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而且简略为“倚窗寄傲,容膝易安”以自勉。但他的诗歌,包括《饮酒》《归园田居》等等都未理解,更说不上喜欢,多少年来只好照本宣科(虽然自己的照本宣科中的“本”已经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但在教学中依然缺少自己思想,缺少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深度认同)。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何许人也?请看陶渊明的自画像: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格调清新,细细咀嚼,颇耐人寻味。【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诗歌作品,能够在较浅层次上欣赏诗歌。接下来的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1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陶渊明诗歌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见其诗歌平淡的一面,而很难体味其平淡背后的"真味".针对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陶诗解读中的具体情况,结合陶渊明诗歌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应对,即:深度了解陶渊明,以人解诗;品味陶渊明诗歌的"生活味";将陶渊明与王维的经典诗篇进行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2.
13.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大量表达隐居生活的内容,《归园田居》组诗往往也被这样解读。但陶渊明既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个"斗士",《归园田居》其三就表达了作者平和无争的外表下的愤激的斗志,不宜因其为田园诗就放弃了对它的思想内涵的全面挖掘。  相似文献   

14.
15.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五首》,是中国五七言诗田园诗的开山与典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彭泽县(今江西彭泽西南)令最终归田,时年四十一岁.义熙二年(406)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柴桑.  相似文献   

16.
闪亮"题眼",导读全篇,是我们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一次非常有趣而成功的尝试,现在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相似文献   

18.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古诗。此诗具有清远质朴的风格,结合人教版所选录的陶渊明的其余作品分析《归园田居》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反思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在讲授文本时常常割裂作品与作者当时的创作思想,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从整体感知作品,不易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展现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了解其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了解其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2.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了解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从中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