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新型的科普场馆,如何加大力度吸引人们的参与性、发挥科普场馆的作用,让场馆的展示形式、展示内容、展示手段不断的创新,激发体验科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热情,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科普场馆主要包括各类科技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馆(站)。2006年初,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此后不久国务院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把“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之一,而科普场馆建设是这一工程的最主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传统科普场馆的展示模式和现代科普场馆需要的展示模式,以"宇宙与航天"为主题为例,阐述了以人为中心的"主题制"展示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2000年,中国科协针对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研制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的建议,并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承担了研制和配发科普大篷车的任务。到2003年底,共研制了三种型号的科普大篷车(Ⅰ型、Ⅱ型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大篷车)38辆,配发给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地(市)、县级科协使用。科普大篷车以其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多种媒体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智慧科技馆是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产物,它改变了公众的学习模式和交流方式,丰富了科普场馆科学传播的手段,是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科技馆通过各种信息收集处理手段,向公众展示围绕实体展品相关的信息,改变过去科普教育的模式,通过智能场馆管理系统和智慧服务,向大众提供更优质的科普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多媒体互动技术被广泛地用在科普场馆展陈空间中。数字多媒体技术结合了声、光、电以及新颖的互动技术,它突破了传统的图文展板,静态单调的展示形式。互动多媒体技术结合艺术空间形式,融入创新的互动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科技性、参与互动性、趣味性的沉浸式展现空间,能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沉浸体验与新奇感受。以航空科普场馆2,3期改造为例,总结出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出科普场馆展陈中合理应用数字媒体的原则与基本特征。明确展示主题、以人为本、注重观众的体验性。  相似文献   

7.
<正>科普场馆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场馆采用声光电、仿真、虚拟、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展示,使公众进入科学情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展品中包含的是与其技术相对应的科学知识。这种方式能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直观、明了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不仅能激发青少年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全体公众,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一、科普场馆科学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VR技术近年来在国内科普领域开展了实践案例,积累了很多发展经验。文章围绕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承担的"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西藏青少年互动科普教育系统研发与应用"课题,从VR互动科普体验展区、科普教育课件、VR科普课件和基于移动终端的VR科普教育软件四个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展示与分析,期望能为中国科普场馆及相关科普传播领域的VR技术应用提供范式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科技馆开展与推广冰雪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国内外科技场馆推广冰雪运动的现状与成效,从科技馆展现的科普理念、科普内容、科普形式三方面对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方式做了简要阐述;介绍了在冬奥背景下中国科技馆开发和传播冰雪运动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提出了科技馆开展与推广冰雪运动的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与建议。为更好地建设科技场馆类冰雪运动推广体系,科技馆拟分项别类开发更优质的冰雪运动的科普内容,给公众带来更广泛、新颖的场馆类冰雪运动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0.
科普讲解是科学普及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于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过程.在推进科普社会化和创新科普形式的背景下,各地科技组织、传播机构积极创新,引入现场比赛、技能比武等形式,旨在提升科普讲解员的基本技能,提高科学传播成效,提升公众兴趣和媒体关注度.本文以科普讲解大赛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特点、传播作用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促进其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馆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科技馆已逐渐发展成为科学普及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发展,很多科技馆在"可持续"问题上遇到障碍,停滞不前,场馆客流少,甚至门可罗雀;观察发现,科普展示内容的单调陈旧,展示形式的单一死板是主要原因,从科技馆的长远发展出发,提出科技馆应在场馆建设、内容建设、科普展示及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下,中国科技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急科普活动,其中"2020年全国科学实验挑战赛"联动的科普场馆最多、传播范围最广.通过分析该比赛的内容、传播效果等,总结出应急网络科普活动具有活动发起快、活动易参与、传播范围广、寓教于乐强、行业联动广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科普活动在应急科普传播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普剧是一种新型的科普教育模式。它以传播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实验为载体,以"舞台表演"为形式,已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查科普场馆与受众对现有自然科学类科普剧的供需关系,揭示了科普剧的供需差异现状及成因,为科普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会》2019,(1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文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转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处理身边事务的思维基础。纵览中国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文化传播的相关论著,可以看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基层科普前沿阵地的科普场馆,必须从做好实体场馆品牌、扩大基层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创作能力等方面更新自身定位,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科技普及工作近年来迅速发展,科普事业的政策环境逐渐完善,科普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各类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各级科普基地不断增加,全省科普活动进一步走向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本文对广东省科普的政策环境、组织体系、财政投入、场馆及设施建设、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为今后的科普工作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全息照相技术是一种利用波的干涉原理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的照相技术,目前在科普场馆中的展示通常为静态或动态的全息照片成品,展示形式比较单一。本文通过阐述"全息摄影"展品,将专业光学全息技术从特定环境的实验室搬入科普场馆,并转化为互动式科普展品的研发过程,剖析技术难点和实现方法,总结创新点及高新技术类创新展品研发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季民卿 《科技通报》2021,37(5):120-124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科普产业和公共科普服务的发展对于科普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普联盟,对于发挥科普场馆对提升长三角地区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例,剖析区域联盟的构建、运行与战略发展路径,通过项目创新实践,思考区域科普联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普场馆的科普人才为公众与科学之间搭起理解的桥梁,是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力量。本研究以重庆市科普场馆科普人才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与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科普人才培养与使用现状、问题、建议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分析框架开展研究。从分析结果来看,科普人才规模、人才结构、发展保障、服务成效和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健全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科普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科普人才理论素养,进一步发挥科普场馆科普人才效能。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不同类型网站科普内容的比重差异较大,门户网站科普内容占总信息量比重很低,新闻媒体的科学新闻是重要版块,英国等欧洲国家学术机构网站的科学传播内容丰富,政府部门网站为获公众支持而重视科学传播功能展现。国外网络科普注重受众细分;网络科普供给由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主导,网络资源以集成为主;传播方式充分利用Web2.0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科学媒介中心网站对公众科学意识的增强和对待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理性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将建设优质的网络科学传播资源平台作为我国网络科普工作的重心;大力促进学校科学课程与网络科普资源的相互匹配;创建中国科学媒介中心网站,为科学新闻深度报道提供权威来源;开展网络科普内容的监测与评估,促进网络科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我参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科学传播交流访问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了有关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就澳大利亚科学传播有关情况特别是科学家媒体传播能力培训工作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并参观了悉尼市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ume)。在访问中,我感受到澳大利亚在科学传播和科普场馆方面有许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高度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公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分别是电视、报纸和广FO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