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实务和编辑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近几年来,编辑出版的成品,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违反党的宣传政策和一些伪科学的东西屡禁不止;2.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毒品”大量存在;3.明显的错别字在相当一部分出版物中成了“座上客”;4.标准、规范执行多年,但不少书本、杂志仍我行我素;5.标点符号使用的随意性处处可见;6.语病的存在,使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期刊文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较健全的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求实心理、求精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 1.求实心理。编辑文稿时,第一选择标准是看文稿的内容是否实在,夸夸其谈令人生厌。“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西晋·左思《三都赋序》)在编辑人员看来,文稿的价值主要体  相似文献   

3.
4.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心理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而言,编辑出版人员的身体素养、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不可能因国家地区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差距,而心理素养则会因社会环境的不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民族特性的影响出现整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读者心理作者心理与编辑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与读者、作者的关系是编辑工作中的一种最为密切的关系,编辑是一个中介,编辑要编出一本质量好、效益高的好书离不开读者和作者的支持,而要赢得他们的支持,编辑不可不对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有清楚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在出版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类刊物或同一选题的图书,社会效果大不一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年初以《书香七载俏依然》为题报道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的一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很好的事例。该书从1991年出版以来,7年中重版20多次,总印数超过100万套,码洋超过一亿元,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受众心理与编辑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飞 《编辑学刊》2001,(5):31-34
从最普遍意义上讲,传播总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的,即发送者,传播渠道、讯息、接收者,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效果、传播发生的场合(或者说传播的背景)以及"讯息"涉及到的一系列事件.传播传则求通,这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传播活动的中介工作者--编辑,自然期望自己组织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对受众心理有一定程度上的适应、顺从,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心理差异,以求得双方在认识、情感等方面的认同感,获得编辑得于心,受众会以意的共鸣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作为编辑,有着独特的心理个性,编辑的心理行为通过编辑稿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众,也影响社会,这种影响力和手法是独特的。 编辑的心理环境受客观的物质条件、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同时,又在自我心理调解下影响别人。  相似文献   

10.
此文从具体事例入手,谈的是编辑心理学,也谈了作者心理学。本期刊发三例,待续。希望能引起读者兴趣。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学的新分支——编辑心理学正在日益形成。它的研究对象是编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作者、编者及读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及其规律。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对编辑的阅稿心理活动作些分析和探索。一、喜悦心理。编辑每天都要翻阅大量来稿,一旦发现好稿,就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即便是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似乎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通讯员写稿不要怕被埋没,只要“货”好,不怕没人要。  相似文献   

12.
人为什么对新的东西有一种抗拒心理呢?这就涉及到心理阈限值问题。所谓心理的“阈限值”,就是在“承受刺激而又不会出现异常变化的最高界限”。新的刺激如在心理阈限以内,人们一般乐意接受,若超出了心理阈限值,就会引起人们的异常反应——抵制、责难、辱骂、攻击、竭尽全力以摧毁之而后快。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在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几种角色:对读者,他是编辑;对作者,他则是读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他又兼有传者和受传人双重身份。编辑的心理阈限,分别表现在他这几种角色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人的外显行为,总是与其内隐行为心理活动相联系,并受它的支配。作为编辑来说,应当对作者的心理、行为,读者的心理、行为和编者自身的心理、行为有所了解。无疑这对做好编辑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写稿动机分析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具有起因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受其动机所驱使。作者写稿行为也不例外。诚然,作者写稿动机是复杂的,而且本人往往不愿表露他的真实动机。作为编辑来说,应当深入分析作者的写稿动机,以便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工作,更好地团结作者。从根本上说,编辑和作者为着共同的目标,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14.
15.
上海文汇报6月7日第一版《神州处处》栏,刊登了一则新华社短讯,题为《西宁举行聋哑人运动会》。我看了标题,颇感兴趣。很想知道聋哑人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尤其想知道发令员怎样对那些听觉失灵的聋哑运动员发令,进行比赛的。可是,非常遗憾,短讯里对这些问题,一点没有交代,仅仅加了这样一句等于没说的说明:“除一般项目外,还进行了适合聋哑人特点(的)比赛。”适合聋哑人特点的比赛有哪些?又怎样比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赵航 《出版科学》2006,(1):10-14
在分析审读是编辑通过稿件与作者心理沟通过程的基础上,对编辑审读中的趋望心理、自惑心理、定势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有关审读的其他心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津津 《视听》2016,(6):47-48
随着现代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对听众的需求也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现代传播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听众对广播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若忽视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很难维持听众对广播的忠诚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广播编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编辑要注重使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相吻合,这样才可使广播的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对听众心理需求、广播编辑心理需求以及广播编辑的责任与素质要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分析高校教师如何正确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研究,无疑是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不少有志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出版界同仁,亦已对此发表过精辟见解。如王国忠同志在《关于编辑社会学的一些探讨》一文中,把“研究读者心理”、“研究编辑心理学”作为编辑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见《编辑学刊》创刊号);胡光清同志在《编辑学研究什么》一文中,将“编辑心理意识问题”作为编辑主体研究的内容之一(见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本文试对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