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应是‘共生’;只有共生才有世界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及生存方式,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因而,要使“共生”和“和谐”理念真正确立,就应重新反思教育教学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弹性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融合,并由共识走向共生,由融合走向融通,这样才能使个体从精神的深层体悟“共生”与“和谐”的真实蕴意,进而确立“共生”与“和谐”的理念,而这体现为根植于教学核心元素——师、生和文本之间对真理的无限追问、反思的视域融合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当人类步入21世纪时,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全新的浪潮席卷而来,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孤立地生存,当人类面临环境的恶化、核威慑、地区冲突、民族冲突、恐怖袭击、金融风暴、科技对伦理的冲击、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时,共生理念成为时代的呼唤.共生既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奥秘,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共同追求,它体现着人类文明范式的变革,体现着人类的本真价值和完善理性,是现代性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学视域下,展开对“奥运伦理”的审视,将对社会的和谐和人们素质的提高,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所谓的“奥运伦理”,是指在体育运动及相关联的各方面中,由人文、自然等凝和而成的相关伦理知识。关于在社会学视域下的奥运伦理审视,可以通过对社会上的各项人文指标,如人民的生活水平、奥运期间的就业机会和相关就业情况,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本文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审视网络舆论,以网络舆论的伦理内涵和伦理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网络舆论应具备的伦理价值以及实现这种伦理价值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国家形象分为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物质经济层次、文化制度层次、精神价值归属层次,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价值基础,因此“伦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精神价值归属层次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构建“伦理中国”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伦理中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的形象、诚信的形象、正义的形象、负责任的形象、仁爱与宽容的形象,探讨了“伦理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存在四种基本认识:人类社会学视域下的关系聚合说、普通教育学视域下的学习隐喻说、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安排说以及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学习环境说.以上四种理解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出发,展示出学习共同体某一侧面或某一层次的重要品性,但还存在着认知偏差:关系聚合说以共同体范式优位遮蔽了学习与共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力的愈发广泛和深入,人类在现实层面已经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更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一种自在状态“到场”。近十年,国内学界对于与“共同体”密切相关的“共同价值”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互有交叉的两个语境。一个语境是,把“共同价值”直接等同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的“人类共同价值”。另一个语境是,从哲学价值论出发,在价值论的视域内对“共同价值”进行阐述,把“人类共同价值”看作“共同价值”的最普遍范畴。近十年学界在哲学价值论视域内,主要从基本视阈、“共同价值”的概念界定、“共同价值”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共同价值”概念的内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其过程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施教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二者的和谐共生是共生伦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中具体的应用与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其生伦理和谐统一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程、目标与共生伦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能够依靠其教育性、经济性、职业性等基本属性散发教育能量,赋能乡村社会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能量供给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共生单元价值取向对立,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角色冲突;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非兼容,共生模式失范;物质与生态双重共生环境缺失,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贫瘠。对此,提出共生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统筹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厘清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提升多元主体之间的质参量兼容度,优化共生模式;营造优良共生环境,培育农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4.
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哲学价值在于它关注了人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意义这一基本哲学问题,回归了“教育对于人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实质性辩答。对博雅教育缘起的探讨以及当今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对于博雅教育理念的阐释,使我们在教育价值选择的视域下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到,博雅教育是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来启示和引导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都很重视利益冲突及其调节,并日益凸显一种与“他者”“共生”的共同体伦理精神。今天的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多元共存,差异共生;核心价值是利益共享。“互让←→共享”机制的合理性正根于一种“共在”境域中的利他主义伦理情结,表达了个体与“他者”如何“共生”的生存论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中国,核心任务是构建和优化“互让←→共享”的道德调节与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教育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教育伦理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伦理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教育伦理建设.文章阐述了教育伦理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加强教育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教育伦理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社区研究有社会学和人类学两种传统: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在文明社会内部进行个案调查,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在异文化社会中研究封闭社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中国的社区研究同时在这两种传统的影响下得到确定和应用。人类学传统的社区研究在中国遭遇"代表性"的质疑,这导致了两种回应结果:一是通过将社区与国家、大社会的时空结合,丰富并拓展了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内涵。二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在反思过程中,既肯定社区作为完整个案本身的人类学意义,又提出从社区个案到区域类型再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扩展社区的社会学研究思路。对社区与外界联系的强调既是学术本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所致,也是一代学人重建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未来的社区研究要承袭此前将社区与外界联系起来的研究脉络,但更应该重视社区作为一个独特世界所具有的地方性意义和对多元社会文化所具有的贡献,这是新时期学术与时代共同赋予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共生"其实是一种生物学现象,这种自然界的共同生存、互惠互利的现象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和影响。在共生视域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了知识与能力并发展、思维发展与价值观形成有机促进的过程,同时也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有效的协调。用共生的理念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获得了共同发展。从这些方面去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