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在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尝试解释和探索问题时容易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多边互动,在集体识错、知错、和纠错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被称为“错误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错误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暴露知识的漏洞,给予学生引起注意、印象深刻的强刺激,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平梦菲 《考试周刊》2013,(80):74-7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和能力?对此问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尝试与探索,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突出解决问题的知识为什么来、怎样来、为什么用、怎样用.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必须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乍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搭建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是“一角形内角和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笔者以此说明如何通过有效的预设,让学生更好地牛成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表明了相应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发散性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质疑.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让思维焕发活力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不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更不是为了答案而讲题.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充分挖掘习题有益的“探究元素”,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首创的思维探索问题.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本文试图阐释联想对于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教学中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去获取与之相关的新的知识、经验的途径,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教学分三个目标:探索、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如何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悟数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尝试解释和探索问题时,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多边互动,在集体“识错”、“知错”、和“纠错”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称之为“错误资源”.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错误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暴露知识的漏洞,给予学生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尹茂雨 《山东教育》2002,(29):27-28
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召唤、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创新式人才,教师应担当重任。教师必须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初步摸索出一套“主动探索”教学方式,在此,我想同矢志于此的同行们商讨,以求良师诤言。一、“主动探索”教学方式的理论指导1.受教育者既是已有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理论科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教育不仅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新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成了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本文试就“球的面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个人的看法.1以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引入新课,不应是一种机械的程序,而应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识的出现不突然,而是旧知识的自然延…  相似文献   

13.
温海芬 《考试周刊》2009,(12):118-119
导入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导入的方法,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探索了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有效导入和教学课文中导入这一环节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冀以活跃课堂教学.提高英语课文的教学效果,优化英语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王家祥 《物理教师》2005,26(6):8-10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比较熟练地分析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虽然中学物理中研究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已经解决的问题,从科学探索的意义上,它们已不称其为问题.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仍作为一个个未知的问题提出.物理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15.
张继军 《甘肃教育》2007,(11S):41-41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本人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数学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尝试解释和探索问题时,  相似文献   

17.
对于以问题为纽带开展物理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涵义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其次,教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祝辉 《学语文》2008,(6):8-9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是.花了很大气力去讲的知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为什么在语文学习中会存在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困难?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与教育者头脑中的缄默教学观念和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的干扰有关。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在飞速的发展着,旧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使得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相互冲击,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各地中学的教师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善于用各种途径来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使问题成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海洋中不断遨游,并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  相似文献   

20.
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也就是说,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景”是辅助的,“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