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分银行制度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贯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制度具有认证、积累和转换学习成果的功能,能够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通过探究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现状,发现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认证流程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亟需建立具...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学分银行建设作为实现终身学习重要举措之一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开展有效有序的学分银行建设更是成为了我国时下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采用“6W分析方法”对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并重点对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核心内容,即学习成果认证的层级指标和规则,学分积累与转换的规则和工具,以及学分银行运营及组织架构的典型实践及研究予以剖析,研究不同层面的具体做法,以期为推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学分银行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从我国各个区域建设学分银行的实践情况来看,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还有对学分银行的实际运作。文章主要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实体建设和中高职衔接两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厉毅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68-74
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对于学习成果的跨省域学分互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和不同类型学分银行对接提供样本.从共同体理论的视角出发,文章指出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具有共同地域背景、共同发展前景和共同社会愿景下的一体化建设应然需求,认为在推进模式、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和业务开展方面存在实然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了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的行动路径:架构塔尖学分银行共同体,打造学习成果认证共同体,赋能学分转换标准共同体,建设跨域数据交换共同体,构筑学习成果转换共同体,最终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学分银行制度是目前终身教育的理想形式,在军队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是时代的必然.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在军队开展学分银行建设会面临顶层设计与试点自行探索建设的矛盾性、认证标准制定的复杂性、认证联盟建立的艰巨性、以及政策法律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分银行已经成为终身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家、地方的研究与探索已经全面展开并陆续取得成果.安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以继续教育为重点、覆盖安徽省域的学分认证与转换体系,由安徽省教育厅发文指定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主导建设.作为建设主体,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从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关键研究、推进基础试点三方面不断推进安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进程.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困难已初步清晰,针对困难的解决对策需要逐步给予落实.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军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远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远程教育缺乏有效的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不能为学习者提高任职能力、晋升职务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对远程教育形式下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实行科学认证与管理。我军引入学分银行,需先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共识,建立学分银行运行机制和消除体制以及管理障碍。  相似文献   

8.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5):88-91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和盛行起来,与其合理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是它的3个要素特征,同时作为制度主要载体的文件体系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分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试验初期,其大范围实行有赖于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类似于银行存款和借贷手续、凭证,在凭证制度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以保证学分存储、借贷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共同行动和重要趋势。必须突破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障碍,解决制度构建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和区域性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主要构建路径,并从政策制度、组织架构、技术支持、课程资源等方面予以保障,从而使学分银行制度得以科学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突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层级教育之间的边界、打破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隔阂,成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重大问题。在学分银行的运行中,确立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的标准非常重要。研究认为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由一个系列构成,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资格框架标准、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单元标准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标准要素。  相似文献   

11.
陈娟 《职教论坛》2007,(9X):61-64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和盛行起来,与其合理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是他的三个要素特征,同时作为制度主要载体的文件体系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主要特征、主要文件进行介绍分析,以期对我国的学分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运行中的核心机制,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分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从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的国际比较出发,探讨当前国际学分银行和资格框架对学习成果认证质量的保障机制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质量保障的借鉴意义是,建立内外部保障体系,同时也应该依托质量体系建立一系列的流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开启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实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建立起面向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国内学分银行建设虽然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我国学分银行的总体发展实际情况判断,目前仍处在探索建设的萌芽阶段,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研究,提出基于"框架+认证+学分银行"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的优化建设提供可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具有操作领域专一化、成果认定精细化、成果转换细致化、专业培养科学化等特点。但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相比,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存在三个问题,包括学习成果类型单一、缺乏学分互认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等。通过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学分银行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建设为主题,从组织架构 、管理制度及认证实践三个方面梳理了学分银行认证中心建设的探索成果,剖析了认证中心建设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并从建立健全组织架构 、规范管理制度 、科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转换规则 、寻求高校合作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认证中心的建设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9,(7):120-126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心化学分银行存在的管理问题,并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解读。随后,文章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分银行系统。最后,文章从学分银行联盟链、侧链、主链三个维度,探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分银行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分银行系统,对于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公信力与效率、建设个人的终身学习电子档案有积极的意义,并为学分银行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服务终身教育,构建教育立交桥,引导、激励学习者持续学习。职业院校在学分银行体系中处于基层储蓄所地位,在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学分银行,有利于引导学生取得有价值的学习成果,有利于服务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应细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证双向融通,拓宽学习成果认定范围,规范非学历教育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之间的相互转换,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校内学分银行。  相似文献   

18.
在学分银行建设初期,如何建设学分银行,并开展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转换等工作的理论讨论还没有形成共识,而各地的实践工作又相对零散且不成熟。通过对英国从1970年开始的先前学习认证的模式进行梳理,理清其先前学习认证中的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要素,分析、评述其认证体系的特点和不足,能对我国现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一些观点和争论带来启示,促成在中国大环境下对学习成果认证框架进行系统性本土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和盛行起来,与其合理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是他的三个要素特征,同时作为制度主要载体的文件体系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主要特征、主要文件进行介绍分析,以期对我国的学分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为了实现终身学习社会而采取的突破传统的专业和学习时段限制,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的教育创新模式。针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这种认证在中国的应用还有待发展和完善。本文综述了国外现存的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认证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并对我国学习成果认证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