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对杭州的早春充满了热爱,不过他热爱的方面比较多。开头第一句起得很从容,并不想一鸣惊人。他用了平和的叙述语气,交代了景点的准确位置,  相似文献   

2.
钱塘湖春行     
《学苑教育》2021,(3):F0002-F0002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  相似文献   

3.
4.
观察图片中获得感性认识增强想象力。同时注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由发表见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诗的热爱明白诗的表达是以简练的语句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古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歌咏山川河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诗人笔下的常写之作。但是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既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风光,也能从细致入微的一花一草入手,绘制出一幅逼真磅礴的山川春景图,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见。而收录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唐代诗人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此文作者对春天里的一景一物都进行极为细致的观察,更饱含气吞山河的胸襟。至美的西湖美景,至真的性格情怀,在这样一首七言律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詹静 《学语文》2005,(2):10-11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是含语文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共同属性。二者如何统一在语文课里?——在人文背景下,“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那种虽充满浓郁的人文性但与文本只是打了几个擦边球的语文课,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必须是在“人文情怀”的关照下,紧贴文本,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7.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歌唱,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五彩缤纷的春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  相似文献   

8.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时代隔膜的原因,学生难免会对诗歌中表现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难以理解,传统讲授法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无趣。以教学《钱塘湖春行》为例,从导入课堂开始到走出课堂结束,阐述古诗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学会一首诗,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用“这一首诗”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编写者温儒敏教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1+X”教学策略。“1+X”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少量经典的课文最大限度地拓宽阅读面,可以较为有效地缓解学生阅读时间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研究“1+X”阅读教学,进一步总结了“1+X”的价值内涵、使用策略;在主题选择方面提出需要关注助读练习系统、贴近学情;在“X”的材料选择方面,提出聚焦意象、构建诗人形象的观点,并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展开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0.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在一个初春时节,白居易畅游西湖,欣赏美景,情之所至,写出了描写西湖早春美景的佳作——《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受儒家思想影响,早年锐意进取,竭力奉行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仕途顺达。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仕途受挫,被贬为江州司马,其政治热情随之冷淡下来。这一时期,儒家“独善其身”、道家“知足不辱”及佛家避世等思想,在  相似文献   

11.
一、古诗词赏析。 1.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并答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似文献   

12.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衔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钱塘湖:即西湖,在今杭州市西,是著名的游览胜地。②孤山寺:南朝时所建,在西湖里湖与外湖中间的孤山上。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人们欣赏的目光大多在中间两联上逗留,对最后一联,则极少留意,这是很可惜的。白居易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去游湖的,也是带着孩童般好奇的目光来写这首诗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争"字,自然是见孩童之所见,"几处",就更是  相似文献   

14.
肖金华 《语文知识》2002,(1):F004-F004
到郊野春游,古代称为踏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扬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到郊野春游,古代称为踏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  相似文献   

16.
苏轼于宋神宗四年(1070年)至神宗七年(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相似文献   

17.
我爱查词典     
《小学生时空》2010,(1):49-49,27
横向: 一、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浅草才能没马蹄”的上一句。 二、球类运动项目之一。场地一端是一面墙,比赛时一方向墙击球,球弹回落地卮由另一方回击。也叫壁式网球。  相似文献   

18.
19.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李高斯 《云南教育》2005,(10):36-36
北宋前期,苏轼任杭州府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一天,他邀约几个朋友宴游西湖。西湖景致宜人,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教材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