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把“遇见鬼”的事情,描述得神乎其神,并炫耀他自己有“特异功能”。在2001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瑞士科学家有关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见鬼”是因为某些人的大脑受到损伤。“鬼运动”的产生,实际上是人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发生了错觉所致。而导致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是人的大脑顶叶部分受到了损伤造成的。大脑顶叶是人的感官中枢神经之一,主要负责控制、识别人与周围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和对周围事物的判别。当这部分大脑细胞因某种原因,过度活跃的时候,人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判别,就会发生偏差,严重者便产生了“鬼运动”——他会把…  相似文献   

2.
梦,并不只是与清醒相对立的贬义词。据《现代汉语词典》: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梦,本身是生活现象,同时又是一定的生活现象的映现。人生于世,大概都作过梦。文学作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描绘这样那样的梦是必然的。鲁迅善于“作”梦。“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  相似文献   

3.
说梦     
梦是我们睡眠中的生活。二伯说。人的睡眠太长了,一生中一半时间在睡眠,要是我们睡着的时候连梦都不做,半辈子就白活了。所以,一方面梦是给睡眠安排的节目,让人睡着时不至于太寂寞。另一方面,梦也是睡眠中的知觉。也可以说是我们睡着时过的一种生活。二伯的书里说,梦是我们不知道的另一种生活。为啥不知道。因为我们睡着了。梦是封闭的时间。我们睡着时,身边醒着的人,看不见我们的梦。也无法把梦打开,走进去。梦没有门。人睡着做梦  相似文献   

4.
早起未必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身体好”。这是流传已久的谚语。许多老年人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每每一大早东方尚未发白,就起身做体操或打扫庭院。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心理卫生常识。因为一大早即使醒过来,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未必能配合。眼睛“醒过来”只是助长正在睡眠的大脑中极为微小部分的细胞苏醒,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细胞大都还在睡眠的状态。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那就是如果早上起来,睡眼蒙地去漱口,有时候就会禁不住想呕吐,这是因为咽喉和胃部尚未“醒来”,受到冷的刺激以后,就马上引起“拒绝反应”的缘…  相似文献   

5.
近期,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了控制睡眠时间长短的基因,这有望解决人们对睡眠时间长短的不同需求。研究表明,果蝇睡眠大幅度减少是由于体内X染色体上一种“摇摆基因”发生了突变。睡眠少的果蝇在刚刚睡醒时腿会不停地颤抖。科学家发现那些睡眠少的人也有这个特点,这说明人体内也很可能有类似的“摇摆基因”。“摇摆基因”是控制睡眠的主要基因,它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生物体的睡眠。睡眠长短由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家庭与家教》2004,(11):51
科学家近期发现,人大脑中接受新信息的区域在夜间会产生强烈的睡眠活动,这表明睡眠对大脑整合新信息至关重要。专家评论说,这是首次证明人清醒时的行为会在睡眠阶段影响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  相似文献   

7.
梦是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梦发生了兴趣,并试图解释它,然而至今仍然是公认的宇宙奥秘之一。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睡眠时约看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作梦,梦与睡眠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研究梦与睡眠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是意识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仅对以往梦的研究及理论的进行综述与浅议,旨在使人们对梦这种神秘的心理现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小我就天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大人。做大人多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到什么时候就玩到什么时候,想不睡觉就不睡觉,更重要的是,当大人不会犯错误,不会挨骂挨打。  相似文献   

9.
相信所有的人都做过梦,人们对处于睡眠阶段的这种精神活动常常感到很迷惑:人为什么会做梦?梦境又是怎样产生的?做梦与人的睡眠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睡眠和做梦     
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睡眠过程有两个不同阶段,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人刚入睡时,由浅睡很快转入深睡、酣睡,这阶段大约要占一两个小时,叫慢波睡眠,即在脑电图上显示为慢波,眼球活动慢,一般不做梦。过后,就改变成为快波睡眠,即在脑电图上表现为快波,眼球活动很快,一分钟可达五六十次,这时睡得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自己睡了一觉之后就迎刃而解了。德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为这种体验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家对66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让他们解答某一类智力测试题。科学家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睡觉,一组不睡觉。8小时后再让他们接受测试,结果睡觉的一组有60%发现了解答窍门,而不睡觉的一组只有20%发现了这一窍门。如果志愿者第一次接受这类测试,则无论事先是否睡觉,发现这一窍门的比例都一样。根据这一试验结果,科学家推测,人脑在睡眠的时候可能会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进而帮助解决难题。(《新闻周刊》总第166…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学生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保持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广大教育者的重大责任.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科技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梦的记载,西方可以上溯到希腊神话时代,我国也可以上溯到夏商之世。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即载有一系列的梦幻,而据《周礼》郑玄注,夏代有《致梦》,商代有《觭梦》,皆记梦之书。但是,梦的本质是什么?这在古代却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史载西晋之时,卫玠曾请乐广释梦,乐广说:“梦即是想。”卫玠大惑不解:“神形所不接而梦,岂能是想?”乐广又答:“因也。”卫玠更加莫名其妙,于是终日闭门苦思,遂以成疾(《晋书》卷四十三)。梦本来只是人在睡眠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佛洛伊德说)或生理(巴甫洛夫说)现象,而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类只能凭直观印象以及玄学式的思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期盼有美好的将来.因而人人都拥有美好的梦想。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欢乐的,童年更是梦的故乡。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孩子在做梦,追梦的时候,会产生强劲的力量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这一意义上说.梦想就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科学家的行为更加需要有准则,这种准则就是“科学的精神气质”。 一、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 如果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这一角度去看,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二个大的阶段。 人类的最初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自由活动,当时还没有产生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人们都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究事物理性的好奇心,因此在有闲暇的时间以后,数学、艺术和技艺也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最初的这种活动是一种无约束的,它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有认识才有情感,情感随着认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还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它激发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正象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过程,情感因素之重要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7.
容成 《高中生》2010,(3):56-56
很多人都有过啃金属的经历,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把金属勺子咬在嘴里,或者在无聊时叼枚硬币摆摆酷。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种叫人非常不舒服的“金属味道”被我们感知到,甚至可能会感到疼痛。这就奇怪了,既然是“味道”,怎么还会继而生成痛觉呢?很显然,这种“味道”十分特别,也十分神奇。可是翻遍所有百科全书,从来就没有科学家告诉过我们世界上存在一种“疼痛的味道”。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作祟呢?  相似文献   

18.
科技简讯     
科学家发现大脑睡眠区科学家发现,入睡或醒来是体内激素对抗的结果,大脑前部一个小区域可决定人的睡眠状况:是安然入睡还是辗转难眠。由法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说,他们已首次证明,大脑前部一个被称为脑侧室前现核(VLPO)的区域主宰着睡眠。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VLPO中的三角形细胞受肾上腺激素和血清素等激素的控制。根据他们的理论,VLPO细胞在人体处于黑暗、酒精和温暖的气氛中时,就会发挥作用,令人入睡。这种细胞发挥作用时,会阻止大脑的其他区域释放令人”清醒”的激素,这样又会使更多的VLPO细胞变…  相似文献   

19.
略论方向     
人类产生以后,就以自己的活动在地球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人的历史,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的历史,根本不同于生物进化的历史。造成人类历史和生物历史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说到“方向”,人们并不陌生,且经常使用它,然而对其含义却不甚明确。在哲学史上,“方向”没有象“目的”那样,作为一个确定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有医家提出:“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因为睡眠左右人体的免疫力。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免疫力的强弱,免疫力强,就能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扰。因此,那种只注意饮食和运动,而忽略睡眠充足与否的观点是错误的。 按照生理学的观点,睡眠是一种最全面而又有效的休息。它不仅能使人恢复精力,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我国古代就有“睡眠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之说。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疲惫,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血压异常。俗话说:“吃五斤不如睡一更”,也是讲睡眠对于人体之重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免疫学家贝里·达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睡眠除了消除疲劳,使人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关系。达比教授对28名试验人员进行自我催眠训练。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后的受试人员,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而这两种淋巴细胞正是人体内免疫力的主力军。这两种细胞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肌体抵抗多种病菌侵袭的能力增强。 有资料说,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者,比每天睡眠7小时者死亡率高80%。由此看来,足够的睡眠是养生的要诀之一,不可等闲视之,珍爱健康应从注重睡眠开始。 (《大众科技报》2000年12月3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