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学会期待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的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象牙姑娘,并期望雕像能复活。在他长久的热望和期待中,后来象牙姑娘果真复活了,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伴侣。这是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期待,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教师的期待。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方方面面难免有一些后进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受急功近利的影响,所谓的“师道尊严”僵而不死,也许“恨铁不成…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听到“死人复活”的事,有的人也真的看到死的人又活过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人死掉并不是很快的事,是有个过程的。死亡一般分为临床死亡(医学上叫濒死期)和生物学死亡,临床死亡医学上叫“假死”,生物学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秋瑾和夏瑜     
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最近无意间发现了短篇小说《轩亭复活记》。 《轩亭复活记》,无生著,1907年作为《女子世界》的增刊印行。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名为夏瑜。小说写革命者夏瑜在轩亭口牺牲后竟又复活了。这内容虽然有点荒诞,但它多少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烈士不死的心愿。同年,竞存书局出版了《秋瑾再生记》,黄民编,小说内容和《轩亭复活记》完全一样,而主人公的名字由夏瑜干脆改为秋瑾了。这“黄民”也很可能是小说的真正作者。1912年上海复社出版《黄剑血》,又把《轩亭复活记》收入集…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命的“复活”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在表现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复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含义是不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促成复活的因素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这就是说她们的复活有许多可比之处,这会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去进一步认识两位作家所生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作了废的东西就没用了,如银行彩票如果作了废就成了废票即死票。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死票复活”的故事。 某年4月10日,一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美国的檀香山。上飞机前一小时,他到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去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中奖  相似文献   

6.
格林童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死了儿子,每天以泪洗面,非常悲痛,便去问神父:“你能否让我的独生子复活?”神父答道:“可以。你拿一个碗一家一家去乞讨,如果有哪家没死过人,那就会给你一粒米,当你乞讨到10粒米的时候,你的儿子就可以复活了。”这位老太太很开心,就出门去乞讨,但沿路行乞许久,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连一粒米也没讨回来。此时,老太太悟清了一个道理:亲人不幸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无法避免的痛苦事。于是,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消除了这层蒙在生活上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国内死喻复活研究存在将死喻仿拟与死喻复活相提并论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曲解或混淆了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的本质差异。文章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这两类语言现象做了对比分析,指出死喻需要在保留其固有形式和语义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语境激活才能再度成为活隐喻。死喻仿拟是以死喻为本体,通过改变其固有形式和语义结构而拟创的死喻仿体,因此不能将这种死喻变体视为死喻复活。  相似文献   

8.
<正>一只蜘蛛从天而降,慢慢靠近桌上的电路板,然后张开大长腿,一把抱住一个零件并将它抓了起来。可这只从天而降的蜘蛛已经死了,难道死去的蜘蛛还能“复活”吗?如果没有“复活”,它为何在死后还能抓取物体呢?让美国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普雷斯顿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员来为大家揭开谜底吧!  相似文献   

9.
复活     
德国汉诺威有一座坟墓,用一块沉重的花岗石覆盖,花岗石四角用不锈钢扣环扣死在水泥基座上。这座坟墓里埋葬着一位不相信人死后能复活的妇女,在遗嘱中她要求把她的坟墓做成这样,如果人死后能复活的话,她也出不来。墓碑上刻着一行字:  相似文献   

10.
一位曾经采访过爱斯基摩人的作家,向人们讲述了他在那里的见闻:“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的年龄多大。如果问的话,他会对你说:‘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再追问,他们就会说‘不到一天大!’爱斯基摩人相信,晚上入睡时,他们就死了;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他们就又复活了,获得了新生。因此,没有一个爱斯基摩人能活过‘一天’!”  相似文献   

11.
一曲浓丽华艳的牡丹亭,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采精光。梦生梦死,人生人死,情生情死,死亡复活意象被重复运用。杜丽娘渴求自由,明代没有这种自由,如今有了。然而《牡丹亭》却绽放在最不适合它生长的时间,又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年代里枯萎,这是书中人生生死死外的生死悖论。  相似文献   

12.
“这是复活岛!”不用看羊皮卷,二毛便肯定地说,“除了复活岛,哪儿还有这么多石巨人?” 蚂蚁九大盗一睁开眼,便发现自己来到了复活岛,岛上有一排排眺望大海的石巨人,而他们正站在一个10米高的石巨人头上。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没死     
一日上电脑课,有一排同学的电脑死机了。于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电脑死机了,我们这排全死了。”这时,许多同学都说:“我们也死了。”  相似文献   

14.
阿Q新传     
第一章复活话说阿Q被那一枪给“崩”了,大家伙儿也散了,独留下这一具死尸于荒山野岭。那赵太爷不放心,特意凑近瞟了眼,嘴角有血,“嘿,这祸殃,哈哈一定死了,电视里全这样演的!”便甩着长衫踱远了。也不知多久,阿Q突然给冻醒了。“奇怪了,这是哪儿呀?”刚想喊,舌头一阵生疼,一抹,牙把舌头给咬破,血都流到耳朵了。阿Q坐了起来,努力回忆着。蓦地摸着胸口硬梆梆的。掏出来一看是  相似文献   

15.
生命最伟大     
如果天空没有飞鸟,天空是死的;如果大海没有游鱼,大海是死的;如果森林没有走兽,森林是死的。然而,一羽飞鸟,能让广袤的天空复活;一条游鱼,能让宽阔的大海复活;一只走兽,能让浩瀚的森林复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其中涉及冥婚的小说亦为数不少。古代冥婚小说主要可分成两大类:“鬼婚型”,即鬼与鬼或鬼与人结婚,以及它的延伸形式“复活型”,即与复活再生的死人结婚。本文将谈谈冥婚小说中的复活母题。从六朝志怪开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的长河中复活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有一批是冥婚中的“复活型”小说,即死人复活行为直接与婚姻恋爱有关的小说,现就对这类小说作一分析。一、自身复活这在古代冥婚类小说中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8.
福柯对人的思考是在死亡的背景下展开的,他继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死亡”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判断;并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造成“人的死亡”的外在社会原因也即权力的具体内容与规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指出在权力的支配下,人的复活只能依靠随时随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20.
格林童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死了儿子,每天以泪洗面,非常悲痛,便去问神父:"你能否让我的独生子复活?"神父答道:"可以。你拿一个碗一家一家去乞讨,如果有哪家没死过人,那就会给你一粒米,当你乞讨到10粒米的时候,你的儿子就可以复活了。"这位老太太很开心,就出门去乞讨,但沿路行乞许久,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连一粒米也没讨回来。此时,老太太悟出了一个道理:亲人不幸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无法避免的痛苦事。于是,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消除了这层蒙在生活上的阴影。人生在世,必有挫折和不幸,故而必然有痛苦。若只是一味沉湎于痛苦,总是哭丧着脸挨过一天又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