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语感的内涵及其外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化的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来自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数学素质教育,教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比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前者是"从想象中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中得来的".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说:"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直觉是直觉力的具体表现,它以高度省略、简化、浓  相似文献   

3.
直觉思维是一种第一印象的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决定着更深一层思维的方向。正确的直觉思维可预测整个教学的过程、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敏捷、灵活的能力。课堂预习作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第一环,直觉思维在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将直觉思维能力划分为预测力、尝试力、感受力三种具体的能力来抓,使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一、依照教学目标培养预测力。 直觉思维具有模糊的特点,这和学生在课堂预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所产生的模糊是一致的。模糊是思维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在模糊中  相似文献   

4.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直觉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种基本成分,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直觉。从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直觉”具有多种含义。直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科领域以及在不同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规定。本文试图从对直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对其现状的考察中,对它的特性、内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给以揭示。一、从哲学的角度看直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应用和培养,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普遍的关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或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根据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性,在教学活动中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一、猜测: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猜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  相似文献   

7.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活动。Raidl和Lubart的研究表明,直觉与创造力呈正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思维主要是右脑的功能。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认知结构、问题情境、类比迁移、"三想"(联想、猜想和想象)能力、动机强度、左右脑协同、所处的环境、教师的直觉力等。  相似文献   

8.
上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题目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这是对问题所作的一种直接的判断。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强调培养语感,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就是一种语言的直觉,它是指读者能直接感受作品语言所传达的形象画面、意蕴情趣以及语言组合规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怎样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首先,要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习得的知识经验,总会在大脑中留下种种痕  相似文献   

9.
何谓语感?“语感.就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它是一种直觉地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志。”“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人们在长期言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语感具有直觉性特点.是一种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做出敏锐的感受,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语言。”所以语感培养重在培养“学道学诗.非悟不进”的直觉体悟。一种对语言认知的积累。由于没有固定的定性或定量的教学模式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我要向所有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出:的确,我们应当学习证明法,但我们也要学习猜测法。”直觉猜想是直觉能力的一种体现。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直觉思维是一种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基本思维方式。1980年左右,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指出,数学直觉力的培养应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在数学教材或数学参考书中添加“数学美”、  相似文献   

11.
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扮演当事人,在导演或指导教师带领下及其他参与者和观众共同参与下,通过舞台表演,演绎校园中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校园心理剧以其群体性、参与性、自创性、体验性、直观性、启发性和回味性的特点,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的能力,是以德性能力为灵魂的主体心性能力。师德不只是外在规范,更是教师师性与德性的契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性。作为一种品性,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幸福能力强的教师具有以教育为乐的职业境界,具有健全的主体意识和合理的内在尺度,具有创造的激情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直觉思维就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借思维的“感觉”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其特点表现为依附性;非逻辑性;潜意识性;创造性。语感教学的功能既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公共心理学的示范性教学就是用教学过程诠释、体现其教学的内容,身教诠释言传,它的实质是一种直观性教学。要实施直观性教学,教师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开发示范性课程资源,选择心理学教学课堂内的心理事件,此外,教师还要对教材的深度有足够的把握,并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最后,要注意避免直观性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篮球运动在体力、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对抗越来越激烈,打法越来越凶猛,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消耗很大的体力,同时也消耗很大的心理能力。因此对运动员心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比赛中心理能力发挥不好,即使技术、战术很好的运动队也会在比赛中出现失败。运动员心理能力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篮球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应纳入到篮球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单振东 《成才之路》2020,(10):48-49
文章对青少年射击、射箭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整及力量训练策略进行研究。要讲解心理训练的必要性,提高心理训练针对性,加强抗干扰能力与应对挫折能力训练,同时重视赛前动员,加强心理疏导;要认识到体能与运动素质密切相关,提高力量训练针对性,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同时体能训练要注意年龄段,注意劳逸结合,遵循既定流程。  相似文献   

17.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现实音乐欣赏活动中,人们由于各自的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偏重于或是直觉化的、或是形象化的、或是情感化的、或是观念化的欣赏方式。各种音乐欣赏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仅以一种音乐欣赏方式为最高标准,否定或忽视其他音乐欣赏方式的价值,势必会使欣赏者对音乐艺术产生偏狭的理解。音乐欣赏方式的多元化取向,既是人类音乐审美感受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音乐审美意识多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9.
心理素质拓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与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团队意识、加强抗挫能力等方面教育效果显著,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al dilemma of assessing highly (high‐level) creative ability (with some connections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debate). Assessment of highly‐creative ability is a topic of longstanding debate involving ques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creativity; whether the creative mental process is essentially intuitive or essentially rational; whether creative ability could or should be reduced to quantifiable parameters; and whether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creative achievement reside in the initial thinking (invention of ideas) or in the subsequent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making a work of art, design, etc) or in the end product (the work of art or design itself). The debate is fueled by variou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all of which are continuously evolving. As a consequenc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are ambiguous and confound the enhancement of creative ability that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th that led to an innovative ‘authenticative assessment’ approach to assessing highly‐creative ability that offers a promising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