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大智  齐中英  吴正刚 《预测》2008,27(2):77-80
本文立足于企业年金体系和社会福利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证黑龙江省发展企业年金的积极意义。尝试着运用实证分析法,将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以及黑龙江省企业年金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制约企业年金尤其是黑龙江省企业年金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规范性分析,从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监管模式以及一些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市场,促进企业年金尽早真正成为黑龙江省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二支柱"。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到个人部分积累制度的转变,已经积累的社保基金面临着保值增殖的客观要求,传统的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专户的投资方式必须作出调整;而企业年金制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金基金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对投资工具的选择、对监管体制的要求均与社保基金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投资的层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企业年金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涉及许多当代经济领域前沿理论,而且涉及到诸如税收、会计、投资、法律等国家相关政策。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行通常分为缴费筹资、投资积累和领取给付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都会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本文试图说明何种税收模式更适用于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4.
冯海芳 《科教文汇》2008,(18):154-154
本文认为企业年金计划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人力投资计划。因而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缺陷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进而本文提出了完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其一,制定合理的既得受益权进度表;其二,对实施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给予同等且到位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和执行监管程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企业年金的性质入手,比较分析了企业年金的两种筹资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企业年金筹资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理论研究入手,介绍了企业年金的一般性理论,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政府税收政策与企业年金的相关性,指出了政府给予其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企业年金资金将经历的筹资缴费、投资积累、领取给付三个环节出发,分析了与企业年金有关的税收政策模式及其内容。然后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税制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未来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有效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和形成过程,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企业、咨询机构、认证机构三方博弈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形成的影响,从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两个层面剖析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具有内生性,企业选择"咨询"、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选择"合谋"的策略组合是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贯标动机、咨询师水平、质量管理基础、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程度、审核员的技能、质量激励机制和政府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年金的理论界定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1、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第一,企业年金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补充性、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的特征不影响也不能改变其本质属性。第二,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企业年金与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个人…  相似文献   

9.
崔团结 《内江科技》2009,30(4):135-135
企业年金的征税情况分为8种模式,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关于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程度偏低,应该根据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和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测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优限额。  相似文献   

10.
在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下,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发现投资种类限制将使有效投资组合前沿内移,增加投资风险;比重限制会缩短有效投资组合前沿,降低实现切点组合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郭磊  苏涛永 《预测》2012,(1):44-48
本文考察企业年金市场进入规制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入数量、服务质量和福利的影响。在最低质量标准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建立一个包含进入决策和质量决策的两阶段博弈,引入集体声誉刻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和市场对良好声誉的溢价,比较自由进入和进入规制条件下的机构进入数量和服务质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由于搭便车行为,机构自由进入,数量增加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达不到社会最优;适度的进入规制将提高平均质量和行业声誉,增加机构数量,提升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2.
迪莉娅 《现代情报》2024,(3):93-104
[目的/意义]加强授权运营公共数据要素流通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是其安全、高质量、平等和包容创新利用的重要保障。[方法/过程]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阐述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要素流通监管的含义、相关研究以及监管理念,重点构建和分析了其监管模式和发展策略。[结果/结论]提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构建可用不可见与全程可追溯的科技监管模式,促进授权运营公共数据多元共享、严格规制算法垄断行为以及以监管沙盒优化与促进“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员工福利在企业薪酬体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带动了企业年金的大力发展,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也仅仅停留在大企业吸引优秀员工层面,而并未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保障作用。分析了企业年金在员工福利中的作用,进而分析企业年金用于薪酬激励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员工福利中企业年金制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专利运营基金的崛起成为全球专利交易市场的新兴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引领和产业转型需求的驱动下,日本、韩国、法国和中国政府机构纷纷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重点产业专利运营基金。从专利基金的运营目标、现实困境、解决路径以及域外实践等诸多层面来看,公私合作模式(PPP模式)在专利运营领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实践中,基于公私合作模式设立的专利运营基金在法律层面、风险层面以及监管层面均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运营流程、完善治理机制、防控运营风险并加强绩效考核,为我国专利运营基金的良性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孙璐 《软科学》2008,22(4):28-31
在分析中国企业年金运营特点和代理人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企业年金受托人的显性激励是中国企业年金运营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并从企业年金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出发,构建了企业年金受托人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企业年金的现状出发,分析高科技行业企业年金运行模式特点,提出高科技企业年金运行的市场化创新机制,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余宝睿  张华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0):107-108
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企业年金作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已得到许多国家和世界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认同。伴随世界各国老龄化问题和养老负担的加重,企业年金必将成为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其监管机制的发展仍存在较大问题。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其发展提出有效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年金制度,是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企业视经济负担能力自主建立的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也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并没有充分运用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手段,并且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投资回报率很低,另外,许多投资运营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活动范围受到过分的行政性管制,运营机构缺乏竞争性,投资效率低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亟需要采取措施规范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本文就大型集团企业年金投资运营制度的完善做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琳 《科教文汇》2008,(35):228-22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充足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基金的运用及其收益也备受重视。传统的基金监管模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强调,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IT外包战略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外包战略决策层面将IT外包战略决策模式划分为两大类:替代型IT外包和放弃型IT外包,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认为,IT缺口、IT应用的战略地位、信息化发展阶段、所处行业的IT关联程度会影响企业IT外包战略决策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