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首流传极广的好诗,但由于断句不同、标点不同,其意趣也就不同。有人曾将它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即或改成四言句,亦未尝不可:“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相传清人纪晓岚,将它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古人亦有将它改为六言诗的:“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清明》诗如重新标点,则成一首颇具特…  相似文献   

3.
妙改清明诗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咏清明节的名诗,脍炙人口,一直传诵至今不衰。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在流传中,曾经有许多人,从多方面加以修改,而且改得很有趣很妙。 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清明”诗语言还可压缩,他便将这首诗每句删去两个字,成为五绝。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出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在场的人冥思苦想,提笔作文。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  相似文献   

5.
杨成海 《贵州教育》2014,(14):34-37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是,你知道关于它的变脸轶事吗?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写文章做诗词是要反复修改润色的,对联也是一样的。将对联增删词语,改换数字,便会有另一种意境,另一种神韵。有关修改对联的趣事,古往今来有很多佳话广为流传,这里选录几则,供大家赏读。  相似文献   

8.
作文的创新,固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主题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对主题进行创新呢?从郭沫若妙改诗联的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夏衍和于伶是好朋友。1942年2月的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庆贺于伶37岁生日。于伶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剧作有《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等。依据于伶的这些创作成就,夏衍即席赋  相似文献   

9.
金足足赤,人无完人。从老百姓到名人大家,说话做事都难免疏漏。当此之际,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方显智者本色。亦有些人,机敏聪慧,说话做事巧得令人拍案叫绝。不信请看:巧补大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一次酒后书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桑  相似文献   

10.
诗联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而别具匠心的增删调换,巧妙点化,为我所用,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改诗换句,就是其中一法。相传汪精卫年轻时,因谋刺摄政王戴沣而被捕,他在狱中曾口占一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死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汪精卫堕落成汉奸卖  相似文献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为人们广泛传诵。诗人以清新流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全诗不事雕琢,通俗自然,耐人寻味。围绕这首诗还有许多趣话。  相似文献   

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风俗画,一曲朴素的乡间谣。从古至今,无数人喜爱它,故而也流传着许多趣闻佳话。传说古代有一文人,欣赏赞叹之余,兴意盎然,不禁挥笔在《清明》诗原作上稍加“点断”,居然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微型”小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相似文献   

13.
古人没有标点符号,读书根据文意用小圈圈来断句,这就是句读。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断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有时甚至引发笑话。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此诗妙趣横生的不同的断句版本!  相似文献   

14.
赵霞 《现代教育》2014,(1):76-77
《背影》是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典范,主要从三个方面借鉴其精华。一是以情动人。写人记事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只有打动自己的事,才能打动别人;二是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线索贯穿全篇,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三是剪裁得当,详略分明。围绕中心选材,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无关的不写。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晚唐时期有一位极有才华的大诗人,名叫杜牧。人们为了将他与“诗圣”杜甫区别,敬称他为“小杜”。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这天,细雨纷纷飘落,雨雾中,千丝万缕的嫩柳刚吐绿芽,千姿百态的春桃初绽粉苞。远在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决定了一些词语在语言环境中会产生新的意义.这些新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的屡次被当做错例来警示别人,有的则在以讹传讹中站稳了脚跟.在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以下这些成语都增添了新的意义,过去的典型错误例句,在今天都顺理成章的加入到正确的行列.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多加留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比热容实验的改进方案,使实验方法更为科学、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是,古今人们对这首诗有多种改写和仿作。其中改为诗歌的又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之别。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四言诗: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乔冠华,一次和曾任 外交部副部长的符浩谈起林彪一伙叛逃后在温 都尔汗坠机丧命一事,符浩不由自主吟起卢纶 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乔冠华沉思了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