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南昌话里的句尾“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本文只讨论南昌话里句尾“着”的分布和意义,兼及几个与此有关的问题。至于南昌话的其他方面的情况,读者可参阅《方言》杂志所载熊正辉先生的几篇文章。壹“着”的语法分布 1.1 “着”是南昌话里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个句尾词。除感叹句外,其他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都可见其用例。如:  相似文献   

2.
“然”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后缀,起源于古代汉语。《金瓶梅词话》的“然”尾词反映了明代中叶该类词的全貌:涵盖词类——形容词、副词、连词;根词种类——形容词、副词,还有名词、代词和动词,副词有普通副词、时间副词、肯定副词和否定副词等;口语词渐多。在汉语语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的句末“着”是一个粘着性的定位语素,常用于表示事件未然的句子,表示说话人对若干件事情先后的排序;带句末“着”的句子所表示的事情一般在先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仔细剖析了《金瓶梅》中的"应俗之文",指出它们系门客徐渭为其主子兵部尚书(堂上官)胡宗宪所作。小说里之所以有大量的"应俗之文",一方面固然是徐渭作为刀笔吏极擅长此类文字,另一方面也是他出于对自己"代作"的宝爱,使一些因政治、人事等因素而无法收入其抄代集子的作品通过《金瓶梅》而得以留存人间。  相似文献   

5.
论《金瓶梅词话》的助词“着”与“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着 助词“着”在《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事物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动态助诃;(二)用在句子末尾,煞句,表示某种语气,即语气助词。现将两种用法分别阐述于后。 (一)“着”作动态助词 《词话》中的“着”附在动词后作动态助词,所表语法意义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6.
论《金瓶梅词话》的因果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因果复句出现很早,它的发展同其他复句一样主要表现在逻辑关系的复杂化和关联词的使用及其复音化上。从关联词上来考察,《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的因果复句分两类:无关联词与有关联词。无关联词因果词,如:第10回:“众人见花子虚乃是内臣家勤儿,手里使钱撒漫,都乱撮合他,在院中请表子,整三五夜不归家”;第12回:“都是日前和李娇儿、孙雪娥两个有言语,平白把我的小厮扎罚子”;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8.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文章对《左传》中的句尾疑问语气词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归纳,其中“乎”字用得最为普遍,共计470次,约占全部句尾疑问语气词的68.12%。文章基于语料库对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并与现代汉语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朴通事谚解》是整个朝鲜时代(1392-1910)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其反映了明代初期的汉语特色,里面的“着”使用频率较高,不论是实词用法还是虚词用法都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0.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12.
“是+信息焦点+谓语+(宾语)的(宾语)”句子与“了”字句,有三点区别:“了”表示事件的动态性;而句尾“的”表示事件的静态性;“了”具有新闻性,其宾语是该句的信息焦点;而句尾“的”使宾语失去尾焦点功能;“了”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成分;而句尾“的”的宾语必须是确指的内容。进而证明句尾“了”并非焦点标记,也不是表示过去时的时体主词,而是表达确认的语气词,而是对于已然事件的伴随信息的确认。  相似文献   

13.
正想看《金瓶梅》的艳情,看出的却是悲情。潘金莲,一个等待爱情太久的女子,让人心生悲凉。那本《金瓶梅饮食谱》,何时买的已记不起来。吃过了《红楼梦》,吃过了《射雕英雄传》……吃名著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在先秦文献中是很突出的,本文将其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并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0.1.本文全面考察《金瓶梅》中的“是”字句及相当于判断词“是”的“乃”字句“系”字句,但不包括诗词曲赋等韵文及文牍中的“是”字句。本文着重讨论“是”字句的语法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关系,同时也适当地进行历时比较。0.2.为行文方便,本文把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分别记作NP、VP、AP,把主谓短语或小句都记作NP·VP或NP·AP。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有许多涉及当时习俗的名物制度描写,“头脑”就是一例,它还出现在时人著述的笔记、史料、小说、戏曲中。从语源、风俗、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比勘,“头脑”实为存在于官方的一种饮食制度,其构成由低度甜酒和肉菜合煮而成,其本字可考证为“投醪”。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审“丑”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说《金瓶梅》是一幅“百丑图”,西门庆集众丑之大成,他既是丑之主角,又体现出一种“否定的美质”。他不是概念化的丑角,而是“丑”王国中的“这一个”。小说在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尝试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审“丑”过程中的明显失误,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中掺杂了严重的自然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