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5,(3):36-39
前不久,去年曾经历了一次生死劫难的傅彪带着他的妻子张秋芳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畅谈人生感受,同时在此次节目现场还首次披露了当时的手术详情。  相似文献   

2.
在“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福建省莆田市,有一位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作家于一身的“三栖记者”。他曾先后3次晋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新闻颁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全国记协主席、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后3次为其专著题写书名和贺辞。前不久,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两会”联合开展的“大力弘扬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巡回演讲活动,他那题为《我圆五彩梦》的动人演讲,  相似文献   

3.
提起驻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新疆武警兵团指挥所二支队的新闻工作,众人异口同声地说:“这几年是报刊上有名、电视上有形、广播里有声。”支队声誉鹊起,官兵士气旺盛。二支队新闻工作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政治处主任史水林重视关心新闻报道工作是分不开的,官兵们称他是──慧眼识才的“新闻伯乐”报道员小张,曾是连队有名的“刺头兵”。一次他交给连里一份复员申请报告和一封心灵表白的信。报告和信转交给史水林,他发现信写得情感交融,文笔流畅,述中有议,议中有述,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认准小张是一块■玉。那天,他专程来到小张…  相似文献   

4.
“只要问题抓得好,不跑不送照上搞。”这是他从写稿中悟出来的一条体会。厚厚的见报剪贴足以验证他这句话。不信,请看去年岁末的事实;12月16日至30日短短半个月时间,《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大报就刊发了他5篇稿件,且都是“大块头”。其中“河南嵩县亟需五方面人才”一稿在军报发表后,他收到四面八方的来信:感谢的、请搭桥的、谈理想见解的、表决心的……他,就是河南嵩县人武部新闻干事王天立。今年29岁的王天立原是济南军区某团专职报道员。他曾先后两次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和石家庄等地两用人才函授学院新闻…  相似文献   

5.
当他在华东电网第24次新闻工作会议上,从电网公司领导手中接过2003年度华东电网新闻工作先进个人的大红奖状。当大会特意安排他登台发言,面对一百多位与会代表时,他热泪盈眶,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他在华东电网新闻工作会议上多次发言,可这是最后一次。几天前他年届六十,离开了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新闻宣传岗位。他就是靳广道——华东电力系统一个很响亮的名子。1984年至2003年,他连续20年被评为华东电网新闻工作先进个人。而除他之外,20年间还没有人超过10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6.
《新闻窗》2007,(6):26
杨茂林于1987年8月进入贵州电视台,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现任贵州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20年来,他兢兢业业,足迹遍布贵州87个县市,他既是一位高产记者,也是一名获奖作品颇丰的记者。他曾获贵州省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木东   《今传媒》2006,(9X):55-57
方政军,湖北罗田人,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新闻与传播学兼职教授。现任新华社湖北分社党组成员、纪委书记、高级记,当选为湖北省记协、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他曾做过新华分社政部主任、副总编辑兼《武汉证券报》、《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及分社总编辑等职务。曾随同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鄂考察采访,在北京多次采访全国“两会”,不少作品获得新闻奖。有《百年记风》、《现代新闻写作学》、《方政军新闻作品选》等。[编按]  相似文献   

8.
孙晨 《军事记者》2010,(1):59-59
没想到长得五大三粗的葛传宝,却是上海驻军闻名的“小秀才”。作为上海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的新闻干事,葛传宝入伍18年来,先后发表各类新闻作品2000余篇,其中获省级以上媒体优秀新闻作品奖的有30多篇。他参与撰写的《铸剑旅长》系列报道获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办红无厂房酒瓶厂》获《解放军报》征文一等奖。为此,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相似文献   

9.
多次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报道曾出自他的笔下,西安晚报多次影响轰动的征是由他参与策划负责编发,他的论、编写的书以及参与主编的丛书有半人高,他主创撰稿的电视片列入国家九五重点项目规划,他是报人,又被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去年l0月31日,陕西省新闻工作协会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郭兴专家学型新闻之路》研讨会,对他的作品和人品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号召全省新闻工作向郭兴同志学习,走专家学型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10.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记者曾两次前往北京西郊拜访了新闻界前辈穆欣同志。这位新闻老战士,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了48个春秋。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曾随军转战南北,采写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他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长期在领导岗位上,尽心竭力为发展党的新闻事业操劳。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12.
三次激动     
三次激动于文国和朋友聊天,谈起参加新闻扶贫曾几次激动的事,这位做文字记者的朋友竟挺吃惊,他认为,既能“激动”,就可能出好作品,而且这“激动”更是搞好采访的情感积累,“说说吧!”于是,我就讲了起来。小煤窑业主和工人1996年5月15日,车子自毕节市出发...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我的情缘孙泽敏孙泽敏,1952年生,主任记者,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兼编辑部主任。孙泽敏钟爱电视新闻和文学创作。他创办了社会多视角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透视》,他所采编的许多深度报道曾在上海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并非耸人听闻,据一些新闻单位组织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群众中尚有10—30%的人怀疑我们新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新闻之道,在于求真。列宁曾一再告诫我们,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向公众全面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新闻漫画家访谈录之六 认识李滨声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杂家”。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许多高级技艺;他文笔独有风致;喜爱书法、陶瓷,被友人称为“活字典”。后来,当李滨声遇到了漫画.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翻开组织干事解庆法那厚厚的几大本见报剪贴,好家伙!长篇通讯、报告文学、头条加编后占据了他千余篇文章的一大半!他成功的诀窍在哪里?1983年的冬天,他来到渤海深处的一个小岛上,何不利用手中的笔,为驻守海岛上的那些可亲可爱的战友们汇歌呢?他产生了写新闻的念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渐渐地,他感到写新闻也不是那么容易。他白天深入到连队采访,获得素材后,连夜赶写。可屡投不中,他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搞新闻的那块料。这时,师里举办两用人才培训班,他毅然走进了新闻报道培训班。短短一个月时间,他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18.
翻开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后勤部的荣誉册,其中新闻报道工作可谓光彩夺目,3年来,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100多篇。知道底细的人都说,这和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王殿斌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分不开。(一)王主任曾说过:“新闻报道抓不好,不能算个好领导。”在他千头万绪的工作日程表上,新闻工作总是摆在突出位置。他专门有个新闻线索记事本,每年的报道思路列成表,每季都有具体的采访计划。后勤部机关大交班会专门列了一个“新闻干事座”。王主任说,不是让新闻干事通过一次会写出什么大稿件,而是让其了解全局,掌握动态,为采写打下基础。部里…  相似文献   

19.
8月19日,空降兵某部宣传于事朱小辉将他收到的120元稿费存入了部队新闻报道基金,至此,他已把6000多元稿费无偿用于培养部队新闻人才。 入伍10年来,朱小辉潜心钻研新闻业务,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河南日报》、《双拥》等报刊发表稿件300多篇,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成为部队岗位成才的标兵。他在写稿的同时.注重对营、连业余报道员进行传帮带,提高了全团报道队伍的整体素质。1993年年初,他专门设立了新闻报道基金,把自己的每一笔稿费都存入该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报…  相似文献   

20.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靠时评成名的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名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