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2.
要让七八岁的小朋友懂得一个道理,最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而且这个道理要不着痕迹地含蕴在故事里面,让小朋友知道你不是在刻意地教育他。不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这是很重要的。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相似文献   

3.
王晓丽 《考试周刊》2012,(53):179-179
在进行学生教育时如果能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者可以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学生,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  相似文献   

5.
臧艳 《吉林教育》2000,(3):43-43
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是保证实施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笔者曾经有这样调查:一个学生对某任科教师有不良情绪,波及到不愿听他的课。即使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效果也不错,但他也提不起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他的这科学习落下了。如果教育者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他解开心理迷惑,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因素,教学效果将是另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如果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就有了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徐玲 《江苏教育》2010,(2):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生需要与教育导向的交汇点中国矿业大学邹放鸣,孟昭春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效果不佳问题,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搞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渴望成才、渴望得到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而学生...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 ,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具有更高的素质。其中除了教师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外 ,更不可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对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人格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导效应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你的言行、为人处世 ,你的自尊或自悲、自信或自疑、自强或自弃 ,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从而直接影响到你工作的效果。例如当你对明知故犯的学生冲动地斥责时 ,当你对某个…  相似文献   

10.
要让七八岁的小朋友懂得一个道理,最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而且这个道理要不着痕迹地含蕴在故事里面,让小朋友知道你不是在刻意地教育他.不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这是很重要的.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他告诉我们: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对此,本人在30年教育教学经历中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艺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教育学生的机会非常多,但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所谓教育的最佳时机,是指教育者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去研究和把握住教育的时机。下面谈谈笔者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本节口语交际课是《讲古代故事》。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能力。现反思如下:1.讲故事的方式应多样化在课堂上学生故事讲得丰富多彩,如果形式再多样化效果会更好。如学生可以用小品、小喜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选的故事。一些小故事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经过学生的表演将更能体会出故事的内涵和哲理。2.古文和译文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只有一个学生进行了表演,如果多准备几例这样的故事,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代故事的内容,还能丰富他们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即同样的一句话对学生说了三遍,便视为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无独有偶,中国则有一句俗语叫做“话说三遍狗都嫌。”相形之下,前者说得庄重而严肃,后者显得通俗且形象,但两者均体现了一条教育规律,即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能太罗嗦、太“嘴碎”,否则,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出现教育者越来越不愿看到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要远离“唠叨”。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姚灶华 《中国教师》2012,(21):34-36
<正>"如果你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摘自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外在管理的效果总是有限,人最强大的是内心,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内心,那就等于找到了一个永久的原则,它能在人生中长久地发生作用。教育者认为"名誉"可以担当起这一责任,因为"名誉"是人内心的需要。正如  相似文献   

16.
王清林 《湖南教育》2004,(20):40-4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暗示是体态、手势、表情等的暗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很快见效。然而,如果忽视最佳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效果往往很难如愿.因此善于捕捉最佳时机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故事教学的选择依据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能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故事走进心理课堂,正是点燃学生智慧火焰的可行性选择之一。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这是摆在很多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多个视角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唐继红 《班主任》2007,(3):37-37
班级德育工作除了要以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春游、学科竞赛、军训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外,更要注重从班级日常工作的细微处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所谓教育的最佳契机,就是教育者在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来临之际,及时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学生实施教育。教育契机通常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共鸣,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常常能收到常规教育或空洞说教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