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而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政治联系紧密。美国的苏联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配合情报部门的反苏工作。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竞争的实际存在使美国苏联学研究继续保持其作为斗争工具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美国提出以自由贸易为基本特征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想,并将苏联纳入其中,欲在战后延续两国合作。美苏之间围绕贷款和苏联参加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两个问题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美国欲以对苏贷款为条件,要求苏联配合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开展,支持美国总体外交政策。但苏联反对一揽子解决两国所有问题,要求美国首先提供贷款。在冷战格局下,美国最终拒绝提供对苏贷款,苏联亦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多边减税谈判,美国对苏自由贸易的实践以对苏全面经济封锁而告终。美国对苏自由贸易实践不仅未能延续两国合作,反而助长了冷战的发生,其结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总体战略计划》表明,英国不仅在1946年底确认苏联为主要的潜在敌人,而且在1947年夏确立了独立对抗苏联的"三个支柱"战略。但是,英国不具备全面实施该战略的经济实力,需要联合美国对抗苏联,这是英国倡议并推动建立"大西洋联盟"的主要原因。同时,英苏对抗为主逐渐扩大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因此,在冷战阵营形成过程中,英国经历了从独立对抗苏联到联合西方对抗东方的转变过程,并从独立对抗苏联的主角转变为西方对抗东方的配角。研究《总体战略计划》有利于从英国防务战略这一新视角揭示冷战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路璐 《天中学刊》2009,24(4):38-41
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中,苏联的软实力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这与其僵化的冷战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冷战思维指导下,苏联推行了强硬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其软实力受损.这种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无论是冷战思维还是软实力的衰微都与苏联缺乏全球化战略思维、没有融入全球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冷战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之中,英国对冷战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党群关系的实质即为利益关系,因此,立足于苏共党群关系发展,以利益关系为主线,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活动,党员的个体行为等方面,从宏观、中观以及个体角度入手分析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过程中党群关系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以期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6.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对苏联实施了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闪电战,苏联的领导阶层和部队对此几乎毫无准备。由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对内外态势判断失误,加之军事思想陈旧失灵,并且军事战略明显失策,因此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7.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以至固化是造成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官僚特权阶层形成的根源,主要在4个方面:俄国的治国传统、苏共的组织伦理、干部的身份设定和监督的空泛虚化。正是这4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苏联历史上独特的官僚特权阶层,为苏联党国覆灭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8.
1952年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旧王朝,建立埃及共争国。共和国建立后为加强国防建设,纳赛尔积极向西方购买武器,但最终苏联而不是西方的武器进入了这个一直以来西方的势力范围。分析苏埃武器交易的原因,得出结论,西方的冷战政策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混乱,迫使埃及寻求苏联的帮助,西方试图拉拢埃及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列宁晚年关于苏维埃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埃体制在其建立初期即发生了嬗变,为防止政权官僚化和官僚主义而创设的苏维埃体制正逐步失去对权力的监督。晚年的列宁越来越表现出对现实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为了阻止和扭转这一趋势,列宁从制度设置方面对苏维埃体制重新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0.
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苏联从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加大了对越南的支援,开始积极地介入越南战争。苏联对越南的援助为越南抗美统一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其最终将越南拉入自己的怀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