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德国为适应对外经济、贸易、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国外学生留学德国。1999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领域毕业文凭的联合声明》和《相互承认高等教育领域毕业文凭的协定》,使中德两国的学生、技术交流进一步加强。目前在德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达到6000人,另外还有5000人在德国从事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2002年签署的“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中的有关规定,参照教育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德国高等教育毕业文凭认证事项规范有三条,包括:综合性大学Uni.及同等高校学位Diplom/Magister Artium注明专业认证为硕士学位;德国高等专业学院FH学位DiplomFH,注明“可与学士学位获得者享受同等待遇”;Master-/Mag-ister统一认证为硕士学位。为了方便读者,本文为大家介绍获得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推荐的325所德国大学名单。  相似文献   

3.
留学短波     
李岚清会见欧美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全体理事6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京会见了欧美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新当选的全体理事。他希望欧美同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进一步团结更多的留学人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欧美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6月26~28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丁石孙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沈仁中德相互承认高教毕业文凭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访问德国期间,于7月9日在德国南部名城慕尼黑与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研究部长吕克·费里9月30日在巴黎签署了中法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根据协议,中法同意互相对等承认对方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为两国学生进入对方高等院校学习并在良好条件下继续学业提供方便。协议说,双方除在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强多方面合作外,还就联合培养两国博士生一事达成了共识,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周济在签字仪式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继德国和英国之后,中国与第三个欧洲国家签订的对等互认高等学历的协议。这说明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  相似文献   

5.
出国版     
《留学生》2003,(Z1)
中法签订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研究部长吕克·费里,9月30日在巴黎签署了中法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行政协议。根据协议,中法同意互相对等承认对方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为两国学生进入对方高等院校学习并在良好条件下继续学业提供方便。协议说.双方除在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强多方面合作外,还就联合培养两国博士生一事达成了共识,并制定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6.
1914年问世的《华德字典》作为一本由传教士编译的中德双语字典,以其前瞻性和完整性填补了中译德辞典领域的空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中德双方在各领域交流的需求。以20世纪初德国在山东的殖民与传教为背景,《华德字典》中的注音及词汇也充满着浓厚的山东地方色彩。本文以《华德字典》为研究对象,阐明编纂缘由和体例,梳理特色词汇,挖掘字典中蕴含的语言资源,分析词汇释义等几项不足,为当下词典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德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领域,中德在教育体系、教学重点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既存在着共同点, 也有很多差异.德国大学实行课程制,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实际需要为原则,强调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德国高校教学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实践环节有法律保障.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内容安排实用性差等问题,德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如何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重要使命,也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问题。4月8—10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德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和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中德多所知名高校代表和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能力培养、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中德教育都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构成,但在内涵与外延方面互有差异,各有利弊。本文通过对中德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来自接受德国教育和文化思想的德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允许其加入北约后,苏联便决定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希望能够维护加强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与苏联保持一致,支持承认"两个德国"现状,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并与民主德国签订了《中德友好合作条约》。但中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态度又是有限度的,中国坚决表明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又不忘对德国的统一前景作更加积极的表达。这样的表态其实与中国自身的两岸统一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学生和学者的跨国流动是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从学生来看,德国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土耳其、波兰、中国等国,学习领域主要集中在工程、法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德国出国学生大多流向奥地利、荷兰等国。从学者来看,德国派出以及赴德学习的学者主要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资助,欧洲为主要来源地和目的地,研究领域集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大多分布在高校,以3个月以下的短期交流为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德国采取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改革学制、提供多样化的奖助项目、制定便利化签证就业政策等措施,但也面临着就业政策收紧、语言不便和学士学位不被认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德国各高校开设通识课程,面向全校甚至社会,学生自由选择,在学分上并无强制性规定,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为了保障受教育权,原则上,德国高中毕业生持毕业文凭可在全国高校开设的所有学科、专业中任意申请。但鉴于学生个人兴趣与优势不同,也为了保证能被自己所心仪的学校与专业录取,高中毕业生通常以个人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所选择的副科来锁定专业。对于某些限额招生的专业(通常为热门专业,如医  相似文献   

13.
<正>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校信息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HIS-HF)日前出版的《2013科学全球开放》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德高校注册的外籍学生共计26529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25521人,占9.6%。不计"教育本国人"(特指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完成高中学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德国(尤其是柏林自由大学)高等教育的调研,初步揭示了包括柏林自由大学在内的德国高等教育特点,重点介绍了柏林自由大学的高等教育以及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学术交往的情况。对于了解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促进中德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德高校间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赴德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大幅增加。为了给读者选择学校与专业提供参考依据,依据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洪堡基金会(AvH)、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以及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的最新统计数据,对德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和若干专业及领域进行了排名。主要从高校经费、教授和研究人员数量、科研经费、DFG合作项目和评审专家、洪堡学者、DAAD访问学者和奖学金生数量、欧盟5大领域研究项目及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宾步程是中国近代官派留德学生的先驱者之一,光绪末年间留学德国,宣统年间回国,担任了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将近十年时间,将该校建成中南地区的著名高校。宾步程出国前和回国后的资料比较丰富,事迹比较清晰,但是留学期间的情况如何,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各种相关史料遗失,无法详细考订。但根据现有中文文献,可力图还原宾步程在德国柏林皇家高等技术大学求学、翻译《无线电报》等学术论文、编辑《中德字典》和《欧美留学相谱》创办《理工》学术杂志、加入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等主要事迹,反映了宾步程在德求学期间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7.
徐娟 《上海教育》2015,(2):30-32
1997年12月10目,美国《新闻周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凋落的大学中的学生暴乱》的文章,对德国高等教育走向没落的现状大加鞭笞。该文认为,正是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戕害了德国高校。作者声称,"过去二十年间,学生人数膨胀到相当于大学设施接收能力的两倍,达到180万人。师生比全国平均为155。每门课程学生登记人数达到几百人。研讨班达到50~100人也都是很平常的事。因此,教师和学生纷纷表示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德国,有两个设施不能选择收容者一一监狱和大学。’波恩大学一位教授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自2005年默克尔执政以来,为追求科学与研究的卓越性,扩大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弘扬德意志文化,德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包括扩大学生与学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加强课程的国际化、建立高校海外伙伴联系等。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国别策略有所调整;更加关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第三方机构作用凸显;更加注重教育输出和输入的双向度发展;加强难民对德国高等教育的融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德国大学教育模式的FMS实验室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学生在理论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围绕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通过对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背景的介绍,阐述了德国模式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实验室建设.指出了该实验室的规划设计是依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关实验室模式,遵循接近工业生产系统同时拥有自己功能特色的原则.论述了该实验室建设关键是引进德国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培养中国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高级工程应用和管理等人才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德国高校学制改革为学士一硕士二级学位体制后,对中国学生赴德留学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更加吸引中国留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新学制的推行推进了中德两国学历的互认;优化了大学课程;更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了中国学生求学时间,使之更早地开始职业生涯;留德生活负担得到减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