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给加点的字注音。静谧( )②凋零( )2.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末“毫无张扬之意”与第③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画线句中“最温柔的记忆”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请用一个词语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仿照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完成句子。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  相似文献   

2.
1.略。2.略。3.这是一道概括段意的题目。怎样去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呢?这两段都是由许多小自然段构成,内容都是叙述事情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抓主要事情”的方法来概括段意。从这两个角度去想一想:这一段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我最喜欢做(玩)____》与《我最喜欢____》这两个题目有区别吗?粗心的同学一定会说:“没什么区别呀!”其实,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多了一个“做(玩)”字。这就意味着前者要求在“喜欢”的后面添上一个动作行为性很强的动词,而后者则不一定,可添的内容更宽泛。此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2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翌·()日,他____(cháng)徉小溪岸边,望着岸边野花争____(yán)斗艳,心里十分·惬()意。2.下列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加以改正。(2分)越俎代包探骊得珠毛骨悚然洗耳共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1.英语第三册第四课中,“内蒙古”拼成“Nei Monggol”如果按汉语拼音,应拼成“NeiMenggu”,如果按传统的则是“Inner Mongolia”,这是怎么回事?答:“内蒙古”是分成两部分拼的:“内”字是按汉语拼音拼成“Nei”,“蒙古”两字是按蒙古语的发音拼的,于是就成了“Monggol”,因此,它既不是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要求: 练习从段与段间的联系来分辨一段话内容的主次,较准确地概括段意;在段的训练过程中理解“异口同声”等词语。 (说明: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侧重于段的训练,即帮助学生搞清楚段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这篇文章为较好地体现这些训练提供了凭借。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既能再现低年级的句子训练,又能指向高年级的篇章训练。)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谈话:“弟兄”指什么?“西瓜弟兄”呢?文章是写和几个人有关的事情?先写了谁?再写谁?(板书:兄——弟。)文章一开始就分别写和弟兄二人有关的事行吗?(不行,应对弟兄二人总的做个介绍。)(板书:弟兄——。)(这时黑板上出现了“弟兄——兄——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课堂内外(小学版)》2007,(6):I0007-I0007
一、将下列成语、诗句、格言或警句补充完整。1.差之毫厘,___________。2.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3.三人行,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改之。4.天下兴亡,___________。5.___________,近墨者黑。二、运用部分。1.(1)“宗”字应查部首____。(2)“酥”字应查部首____。(3)“亦”字应查部首____。(4)“叉”字应查部首____。(5)“世”字应查部首____。(6)“舟”字应查部首____。2.选择填空。(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一段话应读出的语气是()。A.请求B.强…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段关于基础和能力问题的对话。学生问:我发现教过我们的几任语文老师都一样,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问题上,一会儿说前者重要,一会儿说后者重要,叫人无所适从。您说究竟什么重要呢?笔者答:这个问题既好答又难答。说它好答是因为只需要答之以“都重要”三个字;说难答是因为你可能误解了老师的意思,才会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有个怎样正确理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练习 1.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 哪些是合数? 其中,为什么有的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 11,25,47,17,54,29,1,73,0.62,1(3/4),120。质数: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合数: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 2.什么叫做质数? 质数有几个约数? 什么叫做合数? 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 (质数只有两个约数,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相似文献   

11.
……出示例1(部编教材六年制第九册P38应用题)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生读题后发言,认为“剩下的”三个字很重要.师:“剩下的”三个字暗示了思考的路子,应怎样求“剩下的”,怎样解决最后问题呢,下面我们先一起讨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让一位同学说,老师画.生: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要做的660套衣服.师边画边问:这条线段应分成几大部分,应先画什么?生:这条线段应分成两部分,先画出5天做的部分.师按生的话先把线段分成两部分,把左边一部分均分成5份,标出已知的每份75套.问:这部分画好了,可求出什么?生:可求出5天做了多少套?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旧联系 ,理解总结段 ,设计教学思路在学习《长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颐和园》和《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点。教学伊始 ,我通过一道思考题导入《长城》一文的学习 :“找出《颐和园》《赵州桥》《长城》这三篇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在哪儿?起什么作用?”学生不难找出《颐和园》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在文章开头 ,起总起的作用 ;《赵州桥》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 ,在文章中间部分起过渡作用。通过读书 ,学…  相似文献   

13.
请看下列两题:(l)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答:第一点错误的认识(2).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  相似文献   

14.
<正>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  相似文献   

15.
某地区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两道构词题目:用下面的词素构成单纯词矇____徘____伶_____(余略)用与下列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构成联合式的合成词妨_____束_____伶____(余略)这两道题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前一题错把“矇”、“徘”、“伶”等语音单位当成词素,曲解了单纯词的本质,抹杀了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别。所谓单纯词,是指只有一个实词素的词。怎么能用一个词素去和别的什么构成单纯词呢?后一题则错把  相似文献   

16.
1.下面的数是基数,还是序数? 第3排有8个学生,报数时,李明报出的数是5。 2.填空: (1)由三个亿、五个十万、六千零一个一组成的数,记作____,读作____。 (2)用3个“4”和2个“0”写出一个五位数,使读起来: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有____。②两个零都要读出的有____。③只读出一个零的有____。 3.求证:a+(b-c)=a+b-c (要写出每一步的依据) 4.计算999×778+333×666 5.试以“学校买红墨水8瓶,买的蓝  相似文献   

17.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 1.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 2.一份公文通常是由____、____和____三大块构成的,每一个部分又包括若干个项目。 3.公文的文头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 4.公文的发文字号一般包括____、____和____三项内容。 5.公文的中间部分,或称行文部分,主要包括几个项目:(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7)____。 6.____、____和____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7.在一份比较正规、复杂的公文中,正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8.公文正文的开头方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____、____、____等几种。 9.公文正文结尾的写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 10.公文的文尾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____;(2)____;(3)____;(4)____;(5)  相似文献   

19.
是谁创造了“人”字? 在许许多多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科学理性的汉字创造中,“人”字便是其—。 是两股力量的互相吸引,互相支持,构成了“人”字。 我想,这两股力量应该是男性和女性。 有一个笑话说,一人问:你知道世上有多少人?一人答:两个人。又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以二人?答曰:无非男人女人。  相似文献   

20.
课内提升(一)填空。1.《陌上桑》选自《____》,是汉代的一首____诗,这种体裁的诗歌格律自由,叙事性强;请再列举两个同类体裁的作品名:《__》、《__》。2.《陌上桑》一诗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____、____和____精神。“罗敷”是古代____的通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之句。3.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反复渲染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