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同歧义(ambiguity)一样,模糊(Vagueness)也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思维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分析到综合,再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性,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概念,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只有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才能逐步认识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浩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客观事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而且事物之间彼此  相似文献   

2.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借助数学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的数学结构和模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数学思维的对象是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或理想化了的空间形式,而它们又不是停留在一次抽象的结果,通常都是经过多次抽象而形成,呈现为形式化了的东西,要认识这些  相似文献   

3.
抽象就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抽象联系着概括.概括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由于数学概念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下面以数概念教学为例,从理论视角分析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过程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经历抽象与概括过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借助数学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的数学结构和模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数学思维的对象是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或理想化了的空间形式.而它们又不是停留在一次抽象的结果,通常多是经过多次抽象而形成,呈现为形式化了的东西,要认识这些形式化了的东西,只有在与别的已经形式化了的东西的联系中去认识.  相似文献   

5.
抽象是在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是在对事物的属性作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借助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抽象与概括是人脑对事物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通过抽象与概括,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概念…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贯穿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始终。思维过程的本质是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找出越来越多的新东西。从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看,初中生的思维正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形象材料对事物进行概括;后者运用抽象的材料(数字、概念、理论等)进行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学生易于以形象材料为支持,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比如用折纸的方法演示OP是∠AOB的平分线(如图1),有助于学生借助形象…  相似文献   

7.
他山石     
1.概括性与间接性。概括性与间接性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特点。抽象思维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井用抽象材料(概念命题)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用典型化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用形象的材料(表象)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科技中的模型等,都是形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抽象,是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抛弃那些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和非本质的属性,抽出那些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则是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研究诸部分事物所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全体事物。通过抽象概括,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没有抽象概括就不能实现这个转化。所以说,抽象概括是思维  相似文献   

9.
词语的意义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和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反映,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特有的事物和观念,并形成特有的文化,直接在词汇中反映出来.特别是词语的附加意义,具有群体的文化性特征,在广告语言中广泛运用.本文通过对所收集的广告语料进行归纳整理,来探析其在广告语言运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的一切对象都很多属性,那些仅属于某一类对象,并且又能把这些对象和其他对象区别开的属性,叫本质属性.如人类的性别就是本质属性,性别可以把人类分成两类,男性和女性,而身高、体重,就属于人的个性,属非本质属性.抽象思维,就是在我门头脑中,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抛在一边,而抽出其本质司性,从而形成概念.所以,抽象是形成数学概念关键性的一步.抽象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基础上的.从表面上看,抽象和客观事实距离虽然远了,但是这并不是离开了真理,而是更接近真理,因为经过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牲的界限就更加清晰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便跃进到理性阶段.概括思维,就是在人的头脑中,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抽象与概括是相互联系着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数字、一种符号、一个算  相似文献   

11.
数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数学知识结构 ,是内化到人头脑中的符号 (表象、语言等 )形式 ,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狭义的认识图式 ,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结构特征和量化属性的形式化、概括化的描述 ,是对事物的量化本质的认识 ,是人脑抽象思维的产物 .“无论是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 ,或是问题和方法 ,事实上都应被看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我们经常说的数学模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模式 ,它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 ,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 ,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型 .因此 ,数学模式在数学科学以及其他科学中随处可见 ,难…  相似文献   

12.
正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它与其他属性分开;概括是将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进行概括,如果思维不具有概括性也  相似文献   

13.
抽象和概括是人们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只有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为一切学习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课标》指出,抽象概括能力指的是,对具体、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据此可知,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抽象就是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抽象联系着概括。概括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由于数学概念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下面以数概念教学为例,从理论视角分析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过程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讨论经历抽象与概括过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它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释验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练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力求从解决"说什么、怎么说"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数量的概念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现实世界抽象概括出来的。对事物数量的恰切表达,往往体现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同印欧语系诸语言相比,汉语对事物数量的表达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在数词和表示事物的名词之间要用上一个量词来计量。这样既使汉语的数量表达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有趣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概念是若干具体事物或事例经过抽象概括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要通过一系列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才能实现的.这就是说,学生掌握概念的抽象水平越高,所反映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越强;学生概括思维能力越强,掌握概念、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本领也越高.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  相似文献   

20.
概括,是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概括”能力,是指在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归结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在阅读中,“概括”就是指在理解和分析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把从中获得的文字信息,经过筛选,运用准确、完整、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章阅读的概括,主要是对句意、段意和全篇中心的概括,还有对事物某种特征(包括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的概括。概括是以分析能力为前提和条件的,分析能力是概括的基础。所以,我们在阅读某一篇文章并要求对某一方面作出概括时,首先应该找准与“要求”对应的文句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