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ti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rn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何善秀  李宗 《英语辅导》2008,(6):120-122
叠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叠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分析了许渊冲教授在诗歌翻译中不仅准确理解了原诗的意义,领悟了原诗的美的蕴涵,而且灵活地借助各种技巧,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学说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其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苏轼的一首诗进行分析,阐明林语堂诗歌翻译思想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渊源之一、林语堂译诗风格对许渊冲译诗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解析诗歌翻译之意美时,涉及了“格式塔”创造这个美学范畴,其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依从整体的性质.整体意向与个体意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及诗歌韵律形式与诗歌意义忠实并重和原诗整体意向的再造,将译诗的格式塔质纳入翻译关注的范畴。在语言不断发展,丰富的今天,译者将担负起文化和美交流繁荣的使命,搭起一座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一种阐释心灵的文学体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诗歌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因子的转化,即文化转基因。本文从文化转基因的角度对许渊冲的英译诗歌《月下独酌》进行分析,并结合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认为在诗歌翻译中,可以适当从文化转基因的角度采取策略,使译文更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相似文献   

8.
屹立于翻译金字塔的顶层,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向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论.翻译名家许渊冲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沉淀和凝炼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技法.其很多诗歌翻译作品成为翻译中再创造诗美的经典范例.该文通过不同层面对许渊冲诗歌翻译进行解析,探求其翻译中美的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巍  黄瑾 《海外英语》2012,(15):1-3
屹立于翻译金字塔的顶层,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向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论。翻译名家许渊冲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沉淀和凝炼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技法。其很多诗歌翻译作品成为翻译中再创造诗美的经典范例。该文通过不同层面对许渊冲诗歌翻译进行解析,探求其翻译中美的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诗词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而苏轼的诗词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华文化传播发扬的影响不容小觑。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将中国的诗词一一翻译,将意美、音美、形美运用发挥到极致。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在原文与译文的对照之中,通过优秀的词句翻译,从理论实践各方面浅析许老先生是如何将三美运用到实际翻译中去。  相似文献   

11.
宋楠  张字超 《英语辅导》2014,(2):174-175,179
本文基于对许渊冲教授“三化”翻译理论和“三之”翻译目的的思考,认识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将译文读者的实际情况作为采取何种翻译理论为指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颇高成就.在他提出的系统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在译界影响深远,得到很多学者和译者的推崇,成为译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本文举例论证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传达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3.
安家莹 《海外英语》2022,(17):11-12+1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蕴含意境的独特文学体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诗学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出一篇受目的语读者喜爱的诗作并非易事。许渊冲先生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都在古诗英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比于许渊冲的译文,庞德的译文更受西方读者的喜爱。两位译者同为翻译大家,但是西方译者的译作比深深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译者的译作更受目的语读者的欢迎,这一现象值得研究。该文从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观点出发,从情感和意象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文,发现许渊冲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并且倾向用韵律表现古诗的音乐美。庞德倾向于使用改译的策略,将中国古诗的意境移植到西方的诗学土壤中,使译文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这点发现也许有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  相似文献   

15.
陈果 《现代英语》2023,(11):90-93
文章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王维唐诗三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郑果州相过》《终南别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翻译策略。初步发现,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的诗歌意象以自然意象见长,且为纯粹意象;且其诗歌多为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为实现诗歌传情达意的目标,译文注重保留诗中自然意象,结合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6.
李静  陈尧 《英语广场》2024,(8):89-92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副文本不仅为翻译课堂提供了大量立体、生动的案例,还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因此,将副文本研究引入教学课堂能够为中译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将我国古诗译为英文是宣传中华文化、促进文艺交流的重要方式。许渊冲先生在大量诗词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翻译应注重"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翻译理论。这对诗歌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96):11-14
本文以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的译介(主要是英国和中国)为依托,进一步阐释诗歌翻译的种子理论。这一古波斯诗歌的经典由它的"英国知音"菲茨杰拉德译介,走出几百年的沉寂,首先成为英诗名篇、英诗丰碑跻身于英国的文学经典之列,继而蜚声世界,传播到其他国家,获得堪比《圣经》的世界性的声誉;柔巴依与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发展、唐朝绝句和少数民族传统诗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一个古波斯的文学传奇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着重剖析了互文性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文本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语言转换之间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导致了互文性的产生,这对于我们在翻译诗歌中相似的词时大有帮助,而且对于理解原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