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中学语教学和众多研究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纳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新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作当时的写作心态、动机时,我们可以发现,《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寄予如何使知识分子“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思索,是对“新化运动”呐喊助威的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2.
方圆之道     
方圆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具代表性,最有用的人生哲学。方圆之道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推崇,从天圆地方的认知理念到外圆内方的古式铜钱,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方圆之境的向往。至如今,方圆之道俨然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是啊,这世间再没有什么东西像水那样灵动了,她时而清澈,时而混浊,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犹如执掌方圆的智者,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4.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坚守原则,科学规划,建设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出生”于世的第一天起就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个承载着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人物身上也充斥了令人同情的悲苦情愫。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7.
苏曼蒂 《成长》2021,(3):181-181
孔子曾在回答子贡“乡人皆好之,何如”与“乡人皆恶之,何如”两个问题的时候曾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夫子的意思就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欢迎的人,一定不如一个被一部分人喜爱,却被一部分人厌恶的人。这是因为,倘若一个人不分善恶地交好,使得“乡人皆好之”,那说明这个人可以将所有人奉承得心满意足,缺少是非善恶的底...  相似文献   

8.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方”是严格的规范,即原则、规范和既定目标;“圆”是爱心的浇灌,即技巧、策略和情感投入等。在班主任工作中,爱心是前提,严格的规范是保障,只有爱心与严格结合,方圆相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享有不同成就和影响力的作家,但在小说创作领域里他们存在着值得分析的类似的创作主旨或艺术手法:鲁迅站在启蒙主义角度对整体国民性加以揭示,张爱玲以启示的小说观对凡人软弱性加以展示;鲁迅凝聚了自身的灵魂与情感却冷静地在普通人事里寻找悲哀,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鲁迅将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统一,张爱玲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先锋结合;鲁迅用一生绝望的抗争影响着每一代人,张爱玲在世俗生活中寻找永恒的意味,影响力有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曹操,小字阿瞒.瞒,就是把事实真相遮掩起来.在《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是一个瞒与骗的高手.瞒和骗,鲁迅称之为旧国民的劣根性,实为某些人的恶劣品质,不可学,应唾弃.  相似文献   

11.
“方”,有棱有角,指管理的原则性、规范性;“圆”.有灵动感,指管理的灵活性、变通性。“方”与“圆”的辩证统一,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科学而艺术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管理中.“方”是学校的脊梁,“圆”是管理者的智囊,“方”能制“圆”,“圆”能补“方”。  相似文献   

12.
做人处世要有"方圆",把人生处世的"方圆"之道延伸到班主任工作当中,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刚性的班级制度管理,另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有一套管理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技巧,如此"方"与"圆"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1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其各种著述特别是杂文和小说创作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在考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探究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国民劣根性的病灶.鲁迅先生终生怀抱忧患意识和沉重担当,支撑起最伟大深沉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6.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内圣外王之道",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相结合,创造了人心改造的道德价值体系。毛泽东的道德建设实践既有伟大的成功也有悲剧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宽容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本文研究了宽容的教育论意义,从知识学习、言行规范和道德修养三个维度描述了作为一种教育策略的宽容,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在分析中学课本所选取的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毁灭并追根求源,进而感受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人对于弘扬雷锋精神,存在一些误解;网调结果不理想,见危不助等现象突显当前雷锋精神缺失的现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造成普遍信任的缺失;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无根性强化了人的自保意识;外来文化思想颠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对弘扬雷锋精神造成巨大冲击;学雷锋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低。新形势下,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学雷锋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多措并举,提高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