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强调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本质上是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存在物[1]。因此,家庭是古代社会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训作为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方式,就是用来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训诫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形态和基层构件。家族和家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却不同的概念。家族是在家庭基础上形成的一群有亲属关系的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和文化系统。它是传统家庭结构的典型和理想形态。家族中既包括血缘的父族,又包括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家族又  相似文献   

3.
家族是社会的一层结构单位,家庭是家族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这样一个个松散的家庭之所以能组成一个完整而自成体系的家族,其基础在于婚姻和血缘关系,但并不是说仅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作为缔结家族的纽带。在家族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家族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社会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又作用于家族本身,使其结构日臻完善、严密。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早晨》刻画了建国初期城市中的多种家庭形态。旧势力家族分解与新家庭建设过程并进,旧家族面临社会资源紧缩、家族成员变化、核心利益转移的考验,由表及里的动摇了存在的根基。新家庭建设朝着夫妻横轴核心关系发展,社会关系由血缘、地缘向业缘倾斜,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家庭伦理新格局。家庭变迁体现出从"私"到不完全"公"的社会伦理,突出了女性地位的改善和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人民传统的养老习惯和收入水平,家庭养老仍将是我国大多数家庭首选的养老方式,独生子女更加需要堂亲、表亲的家族聚居模式,而适合于家庭养老的住宅——多代同居型住宅和适合于独生子女家族聚居型住宅当前还非常稀缺。本文对多代同居型家族聚居住宅产生的背景、户型、优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一、家族主义及其保障功能家族主义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含义,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家族或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经济生产、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会教化和管理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持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家族主义观点的学者主张以家族为核心来建构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第二种含义,从家族的角度出发,认为它是指一种家族利益或家庭利益点出发,将家族主义视为"个人作为家族的一分子对自己的家族、家人及其相关事物所持有的一套复杂的态度系统"。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下,形成了家族生活的模式,并产生了家庭习惯法。家族本位思想统治了中国人几千年。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幅度变迁,传统的家族逐渐瓦解,家庭习惯法逐渐失去其存在基础。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传统家庭模式下的家庭养老制度。当前法律制度能否对此进行有效的调整,以保障养老问题?法律又能否彻底摒弃传统的家庭习惯法?传统的家庭习惯法对我国现行养老法律制度有没有意义呢?文章对以上诸多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中国的养老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风格,是家族子孙世代恪守家训、家规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确立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作为家庭文化,家风已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沉淀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是民风社风的根基、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更需重拾好家风,重视信  相似文献   

9.
强大的父权和父系原则,构成了中国家庭形态、家族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家庭对于男性往往寄予厚望,作为整个家庭的话语者,男性在享有家族权利的同时,还应该负载起家族的使命,但是与这种传统要求背道而驰的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男性大都是以"败家子"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的父性神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于1928年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井冈山地区“无论那一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这种封建家族组织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延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后,作为封建家族的体系被消灭了,但一姓一村,或一姓几个村的形式,仍然保留至今天。本文拟对清代的农村家族组织作一探索。一按照社会学的界定,家庭(Family)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夫妻、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族是家庭的上一层组织形式,它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与家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同  相似文献   

11.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家庭间的纽带关系是延续家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家族延续下去,家庭的父母都会通过精心安排子女的婚姻来加强生意或家族间的联系。婚姻的细节一早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计划好了,而且会通过签署一份法律联姻合同确定下来。合同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嫁妆的多少.即女方家庭在新娘出嫁时付给新郎的礼金的数量。嫁妆可能涉及较大数目的金钱.这也是所有家庭所期盼的。  相似文献   

12.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展示家族主义精神由盛到衰的小说。他把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落引入历史现实,通过家庭主义精神在家族个体的体现,揭示出存在于民族心理中痼疾。张炜以家庭结构为《古船》的潜结构,通过家庭主义同洼狸镇生活的融合与悖谬,从而建构出新时期民族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强调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本质上是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存在物”[1]。因此,家庭是古代社会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训作为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方式,就是用来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训诫形式,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开篇便指明其写作的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在丰富的家训内容中,勤俭是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都认同的美德,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家庭虽保留几代人同居共财的大家族制,但其内部由众多的核心家庭组成。家族的延续往往是通过核心家庭通过代际不断分家析产而繁衍生息的,其财产继承原则不仅关乎继承人的经济利益,更关乎家庭的延续和家族的发展。财产继承原则秉持着男性直系血缘下诸子均分,并根据被继承人有无直系血缘等不同的情况衍生出差异的分配方式;与此同时,女性也参与财产分配之中,但不具备财产的终身占有权。家族内部不同的财产继承原则体现着家族成员内部身份的差异,也是家族延续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家族主义与中国人的信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运春 《陕西教育》2007,(12):39-39,59
中国的家族主义是与儒家伦理紧密相连的概念,其根源在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其核心意义就在于重视家庭(族)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原则.从具体层面上说,是为高度重视家庭;从抽象层面上讲,就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现在,家族主义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甚至有人将其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完全等同,他们据此以为,家族主义盛行的国家信任度低.实际上,在我国,无论是个人信任还是社会信任.都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家庭意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民国期间,不少家庭家族为培育自家的子女,或由父母及其他亲人亲自为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发挥了一般学校所能发挥的全面培育儿童的作用,或为自家子女开办家塾等学校,聘请老师到家庭或家族中来培育自家的子女。家庭家族所开展的这些教育,对于当时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杰出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教育特点与经验,可以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父权制家族刘翠萍西周、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父权制家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时代。人口的增加与土地的开垦即生产力的提高,是父权制家族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父权制大家族行化出父权制小家族,是父权制家族发展的轨迹;个体家庭的出现则是父权制家族结束的标...  相似文献   

19.
一、设计思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更是历史传承的接班人,让他们去调查自己家族的家谱,了解家族的繁衍发展的历史,看看祖先们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流动的过程,变化的轨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对于了解历史,爱家爱国,生发感情,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活动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之间可单独抽离但又相互联系。第一部分为基础课,(以老师为活动准备介绍为主)主要以家族、姓氏文化为核心,通过家庭与家族的区别,揭示家族组成的基础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家族结构的形式等基本常识,重点让学生了解婚姻…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