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2.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经据典,形象、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荔枝,被选入高中课文。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语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第二自然段却这样评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  相似文献   

3.
《南州六月荔枝丹》(统编教材高中第一册)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说法有误,他评述道:“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其实白居易并没有错。他虽生于中原,但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中年之后又曾长期理政于江南,荔枝是吃过不少的,怎么会连荔枝的壳和膜都分不清呢?诚然荔枝的膜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4.
先讲“壳如红缯”。拙作引用这句话 ,进而讲荔枝壳的色泽和表面构造 ,是要让读者对荔枝发生兴趣 ,并从文学欣赏进而作科学的观察。“壳如红缯”是比喻的说法 ,比喻不论怎样切近 ,与实际总会相隔一层。所以即使有胜江萍那一类壳比较光的品种 ,也不能用丝织品来表现它的神韵。但说这是对白居易的批评不免严重了一些 (包括假种皮和壳内壁花纹两项)。我们不能要求古人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所说的可加以补充和解释 ,却不必批评。宋徽宗栽种荔枝一事 ,依据常识判断 ,只是“当年成熟一次”,也就是说当年冬季难免冻死 ,应无错误。我们知道 ,荔…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  相似文献   

6.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洪原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有何特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数量很多。角度多变,方法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说有“三性”: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引用,描写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又如第三节中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介绍了荔枝林的情况,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咏荔枝膜》的诗句:“盈盈荷瓣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科学性、文艺性、条理性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本文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读指要: (一)从科学性、文艺性和条理性三方面,就《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逐一进行比较(既可条述,也可表解)。《荔枝图序》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文章运用了描写性引用、议论性引用、考据性引用等多种引用说明的方法,试按要求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品。不但使读者了解到有关荔枝的知识,而且领受到文学的美感作用。该文思路由实到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白璧玉有微瑕,思路仍有值得斟酌之处:对荔枝壳的形态说明不应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理由有二: 一、文章起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  相似文献   

11.
《 荔枝》 一课教学片断 师:“而今,荔枝依旧年年 红。”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用心 去体会,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 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生小声地自由读课文 #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与大家分享!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 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依旧”这个词语 中感受到的。每年荔枝成熟上市 时,看到荔枝,作者就会想起母 亲,这是一种怀念的情感。 师: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文章 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著名老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的新作,发表在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为了说明荔枝的有关情况,在这两千多字的短文里,作者引用了共七篇(部)古今书籍文献中的有关论述,包括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蔡襄的《荔枝谱》以及《三山志》、《四川果树良种  相似文献   

13.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母子浓浓的情意中。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后面的句号用得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和“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课堂回放]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生3…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5.
这篇课文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据认为是作者自写的《原评》中说:“王小玉说书,为声色绝调,百炼生(刘鹗的化名)著书,为文章绝调。”双“绝调”的说法当然有些过分其辞——无论“声色”或“文章”,其艺术成就尚未超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更难说后人一定不及了。——但在《老残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后一句中的“绿如蓝”是比喻,前一句中的“红胜火”是比托。两者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就非类事物的共同点作形象的比较。因为是艺术的形容,重在使人感受,故即使形容得再过分一些说“绿胜蓝”也  相似文献   

17.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18.
1、并头莲也叫并蒂莲。陈淏子《花镜》卷五:“(并头莲)红白俱有,两花。”因以比喻美好夫妻。曾瑞卿《留鞋记》第四折:“休拗折并头莲,莫掐杀双飞燕。”2、连理枝两棵树的枝条连生在一起,故而以之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比目鱼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这类鱼成长后两眼逐渐移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20.
没有一种水果,能像荔枝,可以轻易就赢得那么多的赞誉。白居易形容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苏轼则希望:“日啖荔枝三百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