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前被外地朋友问到去阜城门怎么走,说明时颇费了口舌。事后想起美谚中有:“纽约吗?到耶鲁大学往南就是”——退回去三四十年,或许就可以套用这句话了:“阜成门?到鲁迅博物馆往西就是。”现今呢,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经典意义虽称无可替代,但鲁迅学已不再是显学,鲁迅博物馆只能保留人文意义上的地标作用了。这引发我记起鲁迅的“显赫年代”里一些相关的人事,于是起意作篇短文。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闻通讯的主导形态历经演化,每种报道形态均映射出特定时期某一文艺思潮的印迹。当代通讯变革与文艺思潮变迁的呼应性,实为二者所处传播环境的同一性所致。尽管如此,新闻毕竟有不同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性,故文艺思潮的变迁在通讯变革地图中仅选择性留下部分痕迹。  相似文献   

3.
2001年2月,陕西电视台的戏曲栏目《秦之声》获得第14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优秀栏目奖”,这是《秦之声》第四次获此殊荣,这在陕西及西北五省区各电视台文艺栏目中尚属首次,为陕西秦腔界和文艺界争了光。当然,更为陕西电视文艺争了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进步最主要的是打破了以反映论为核心、以社会学、政治学为唯一视角的一元化、机械化的文艺理论体系和思想,形成了从文学观念到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思想和体系,尤其是发展了被长期遮蔽的美学、人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当代文艺理论空前繁荣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郭伟  王新国 《新闻前哨》2008,(11):79-80
电视文艺目前正处于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电视文艺水平有很大提高,成为观众爱看的节目,受到社会关注。编导和创作人员积极努力探索电视特点,发挥电视特有的优势,以创造性的劳动将电视文艺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就电视文艺雅与俗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从事电视文艺工作的同行们共商讨。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世仲等人主办的《中外小说林》刊物,资产阶级革命立场鲜明,小说理论与创作观点独特,社会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郑振铎全集》,总字数逾900万,计20卷。这是郑振铎的新文学创作、学术专著及各种译介文字等首次一起结集出版,为系统全面研究郑振铎一生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极大便利,是郑振铎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艺理论的批评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是,使中国研究者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西方文艺批评的整套术语、观念和方法,而且还能在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加以运用,大大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11.
12.
论谢安否定《语林》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安之所以否定<语林>,并不是因为<语林>记载不实,而是另有原因:<语林>直呼谢安的姓名而严重失礼;裴启有利用谢安自我炒作的嫌疑;<语林>赞扬了谢安的仇敌王珣的作品.这些综合因素无疑会引起谢安的强烈不满.谢安指责<语林>记载不实,其实仅仅是他报复裴启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13.
正1986年3月4日,82岁的女作家丁玲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读者们。回首往事,她是1931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和左联的党团书记,也是鲁迅旗下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曾荣获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她身世坎坷,一生追求真爱,虽遭遇四次婚姻,但始终坚信爱情,最终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文学、爱情与政治左右着她的一生。她从湖南长沙一所女子中学走出来,赴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后来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她的成名作《莎菲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10日,是《北京文艺》创刊六十年的纪念日。如果以“文革”为界,它的前十七年全由老舍来主编。这十七年又可“裁为三节”:第一和第三“节”是《北京文艺》;第二“节”为《说说唱唱》。这里只说第一“节”,它虽然时间才一年多,却是老舍心情最为蔚蓝的时候。有了这种好心情,老舍又尽心尽力,才将它打造成为名牌大刊。  相似文献   

15.
姚克波 《新闻界》2006,(5):89-89,73
在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和坎坷创作经历的人。他行伍出身,只受过小学教育.初学写作时对白话文了解甚少。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与文学无缘的人,却通过自身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成为著名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主持编辑过许多重要文学刊物,提携、培养了许多文学青年,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报刊诗话是近代报刊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的结合为我们研究诗话提供了新视角。诗话在《著作林》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栩,在编辑诗话过程中亦偏好“香奁体”诗歌,亦坚守传统诗性。曾随陈栩学诗的潘普恩,其诗话创作受陈栩影响较深。两人的诗话作品继承了传统诗话的特点,力求以期刊存诗记人记事,也借期刊传播其诗其人其事,折射了报刊赋予诗话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7.
李秀卿 《编辑之友》2011,(9):116-119
一1931年3月16日,学新闻学的袁殊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文艺新闻》。袁殊当时还没有接近左翼文艺,所以报纸政治色彩不突出。鉴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的恶劣环境,冯雪峰想到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左联"外围刊物,以为左翼文  相似文献   

18.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书中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和计量分析法,为人们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清政府的迅速垮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报刊传媒、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仪礼>是一部记载先秦时代礼制和社会习俗的重要典籍,由于其文辞艰涩难读,研究者不多,而近20年来,研究<仪礼>的综合性著作和论文不断涌现.本文从社会学、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对近20年来<仪礼>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的<仪礼>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0.
鲍风 《新闻前哨》2008,(11):104-104
廖声武的《新时期新闻改革思潮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为我们了解新时期中国新闻改革思潮提供了一个标本,也是为当代新闻改革思潮研究做了一份开拓性的工作”(罗以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