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临近的时刻,也就到了烟花爆竹是禁还是不禁的“旧事重提”的时刻。从“情结”的角度来讲,烟花爆竹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已深得民心;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烟花爆竹在风吹雨打中却又将面临香消玉殒的命运。读者朋友们对此若有什么看法欢迎来稿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的中学生大多不到18岁,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师生恋发展到了有性关系的话,教师会受到法律制裁。但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还是不允许师生恋呢?大学校园里的师生恋一直是国内文艺作品渲染的主题,美国也曾经是这样:他是一脸红络腮胡  相似文献   

3.
<正>逛博物馆时,如果留心观察,有时会发现馆内竖有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标识。那么,为什么博物馆禁用闪光灯呢?也许有些人觉得开一次闪光灯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一些娇贵的文物可禁不起谁都来闪一下。问题的根源:光携带能量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阳光蕴含着能量。其实所有的光都是如此,这些能量也正是文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光化学反应: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文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4.
5.
6.
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爆竹最早是指燃竹而爆:人们焚烧竹子,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随着火药的发明,就出现了新的爆竹。这种爆竹用纸卷住火药,两头堵住,点燃引火线后,火药会爆炸发声。  相似文献   

7.
8.
爆竹     
~~爆竹@赖松延  相似文献   

9.
爆竹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 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最早的爆竹只是将竹子放入火中焚烧, 因会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故称爆竹。南北朝时梁朝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的习俗,说每年正月初一,“鸡鸣  相似文献   

10.
爆竹人生     
四十年前,木易六岁。
  那年春节,小村子里格外喜庆,烟花闪耀,鞭炮声连连。
  看着飞上天绽放的烟火,木易很是羡慕,那爆竹炸开的七色火花漂亮极了,像童话里天使的裙子。  相似文献   

11.
爆竹杂感     
爆竹杂感辛果(一)古人以音响和光亮驱邪逐鬼,焚竹发声,“爆竹”由此而发源。《神异经》载,西方深山中有山臊恶鬼,身高尺余,人一旦撞上就会生病。此鬼最惧爆竹声,所以每逢新年,人们都要燃放爆竹。《荆楚岁时记》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  相似文献   

12.
爆竹声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似文献   

13.
球场爆竹     
《小朋友》2008,(6)
  相似文献   

14.
城里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盛开的花朵。曾是爸爸肩上,顽皮的小猴。上一回网络,能结识许多朋友。弹一首歌曲,能忘却所有的烦忧。读一本好书,能在学习中把知识汲取。去郊外游玩,能给童年留下最美的记录。哦,城里孩子,生在幸福中,长在快乐里。城里孩子$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二(6)班@马啸楠  相似文献   

15.
城里城外     
  相似文献   

16.
城里爸爸     
江畔文学社是浙江巨化中学的文学社团,成立于去年的阳春三月,它像一棵春草,在乌溪江畔伴着春日的阳光茁壮成长。所以第一期刊物就起名为《三月三》,这是一个莺飞草长的时节,是崭新的希望,是无边无际的蓬勃。江畔文学社在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心、培育下,长大了,于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社活动,有了暑假的浙江文化之旅,也有了第二期刊物《六月雪》的诞生。江畔文学社现在有社员五十多人,而且在不断地更新,有来有去,不变的是大家对文学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指导老师:谢华联系方式:324004浙江省衢州市巨化中学  相似文献   

17.
走进城里     
我是一个乡下女孩.去年,为了求学,我带着"泥土"味,走进了城里,走进了城里的学校,走进了城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乡下城里     
我的外婆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话也不多,她有着一张饱经风霜、满是皱纹的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婆的那双手,长年的劳作让她的手早已失去了光泽,显得又糙又黑,手指甲缝里好像还残留着未洗尽的泥土。可能是觉得脏,也可能是看上去有些可怕,我真的一次也没有主动摸过外婆的手。  相似文献   

19.
城里蝌蚪     
(一) 如果我说我是一只城里蝌蚪,你一定会感到奇怪。那你住在哪儿呢?总不能住在细细的自来水管里吧。你也许会这样问。告诉你吧,我住在一所小学足  相似文献   

20.
爆竹的寄托     
我之所以觉得乡村过年比城里更热闹,有更浓厚的年味和意兴,是因为乡下古朴的民俗很多,至今犹盛未衰。比如放爆竹,除夕之夜新岁之晨是为迎春而放,而初五的晨光熹微里却是为送穷而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