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实施的1+X证书制度有利于促进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模式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衔接、完善高职院校证书引入评价考核机制等措施,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自身办学的吸引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成效显著.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丰富社会服务内容,深化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社会报道误导、学校教育观念错误、学生个人认知错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围绕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打造职业素养培育平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培养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要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培养,提升和优化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思维,用开放式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写作视域,提升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完善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管理与教育、建立项岗实习联系机制、考评机制、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校外课堂”,切实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实训教学和管理水平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呈现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实训室功能的多样化等内涵与特征,针对高职实训室管理的问题,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管理系统平台,优化实训室管理队伍结构、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协调创新等对策提升高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在一定提升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完善的动力机制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保证。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动力不足、动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在"完善政府、社会导向机制,强化院校协调、服务机制,建立竞争驱动机制,激发个人需求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五位一体"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动力机制的创新举措,并对动力机制创新的路径进行具体剖析。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该动力机制的创新对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开展广泛的教学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多个要素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包括课程体系、组织体系、辅导体系等方面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探索已在部分高校开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内涵基础上,即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理解,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有益探索,即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为核心、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已走进社会,在就业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就业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段静毅 《职教通讯》2014,(28):53-55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还有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责任感意识淡薄、教育教学能力不高、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欠缺,等等。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人力资源,其职业素养又是其人力资源的重要内涵,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提升高职院校的美誉度。因此,尝试从高职院校履行咨政智库、社会培训、公益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服务职能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职业化,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身体体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存在诸多困境,因此亟需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建议在以职业体能需要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计当中,应结合职业规划和技能需要设置教学重点,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班级划分与学生分层,建立健全体育课程验收考核标准与体系,培养学生体育思想与职业需要规划观念,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配置与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4.
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培育高等职业人才的时代需要。推进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建设可以促进高职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促进学生管理机制优化及完善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辅导员学习共同体需致力于确立共同职业愿景、构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学习生态、尊重每一位辅导员的个人智慧。  相似文献   

15.
职业素质竞赛体系的建设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工程,更是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竞赛体系的建设,既有外在有利条件也有内部自身建设的需要,必须把握好具体实施方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职业素质竞赛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6.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存在高职院校参与人数总量少、惠众面窄,企业参与程度低,行业协会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若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就必须以提升职业技能竞赛质量为抓手,加强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主体合作。政府应优化顶层设计,制订和完善竞赛指导意见;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赛促建机制,完善“岗课赛证”融合体系;企业应加强职工能力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合作开发;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的,也是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文化等方面内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和要求,要在实践中通过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机制,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校友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育人途径,培养学生具有金融职业人才特色的职业个性,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高校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岗位设置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业能力。本文分析得出,高职院校转向重视内涵建设以及竞争上岗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是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当代社会关注重难点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下降,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中的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出校园。基于此,主要阐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及以职业素养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普遍关注,但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整体构建的实践、探索还较少,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包括目标设定、基本内容、路径选择、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应建立系统化、模块化、学分化、普及化的“四化”实施模式,并通过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