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宏伟 《湖南教育》2003,(16):51-51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我用课件出示了一道题:浪漫而富有爱心的兔妈妈,在三块同样大小的蛋糕上各取了一份蛋糕(如下图),分别递给了兔妈妈的三胞胎孩子小白、小黑与小灰。这三份蛋糕有什么异同?“这三份蛋糕形状不同,却是一样多的。”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三份蛋糕怎么会是一样多的呢?”由于学习主题的迁移,学生很快用分数知识作出了解释:三份蛋糕各占同样大小的蛋糕的,因此三份蛋糕一样多。对学生的现学现用,我给予了肯定,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系你的经验,你还有其他办法说明三份蛋糕一样多吗?弹性设问,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相似文献   

2.
探究性学习并不源于感知,而是始于问题。当然,并非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引起探究。但是,没有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探究呢?  相似文献   

3.
活动一:创设情境师:今天我特地请咱们学校食堂的师傅们精心制作了一些蛋糕,带到这里请同学们品尝。不过蛋糕的数量不多,一人分一块不够,只能两人吃一块。你能把蛋糕分开吗?(生亲自动手切蛋糕)活动二:建立模型1.认识12。学生分好蛋糕后,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是怎样分的。(1)学生首先演示了平均分的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能吃到多少呢?从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4、5等数字能不能表示出一块蛋糕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吗?像12这样…  相似文献   

4.
一、建立“平均分”概念(片段)师:课前,我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许多纸片,请同桌两人将这些纸片分一分。学生同桌合作分纸片。师: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你们俩是怎样分信封里的纸片的?生1:我们两人把所有纸片平均分了,每人一张长方形纸片,二张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剩下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人又得到一张三角形纸片。生2:我们两人每人两张正方形纸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张圆形纸片。剩下的一张长方形纸片我让给了同桌。  相似文献   

5.
朱志湘 《湖南教育》2001,(20):33-33
教师讲孙悟空和猪八戒分月饼的故事。(讲的过程略)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处处为学生着想,创设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情境,不断满足他们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现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去极为重要。下面就如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倪芳华 《江苏教育》2005,(5B):39-40
1.多媒体演示。教师创设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情境,悟空提出了3个问题让八戒回答,答对了才允许八戒吃西瓜。  相似文献   

9.
阮祥珍 《江苏教育》2006,(2B):35-35
片断一:建立“平均分”概念 师:课前。我在每张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许多纸片。请同桌两人将这些纸片分一分。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师:除了看书、现场采集,收集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上网查找,现在我们就一起到网上去查找一下。瞧!开开和欣欣正在“蓝猫对话室”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显示:欣欣,今天我认识了角,你知道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生1:我知道(1)、(4)是角,(2)、(3)、(5)不是角。生2:我认为(1)、(4)、(5)是角,(2)、(3)不是角。生3:我也认为(5)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那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呢?想一想。生4:我不同意后面两个同学的意见,虽然(5)看上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上面那条边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所以(5)不是角。…  相似文献   

11.
顾青山 《江苏教育》2001,(17):44-46
师:老师这儿有4块饼,现在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我们一起用掌声表示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本学期教材中有“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翻开教材备课时我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该内容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是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反复构思的几个教学方案要么学习要点不明晰、思路比较杂乱,要么思路清晰了,但自己的牵引痕迹明显,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相似文献   

13.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观摩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吴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做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对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能够推动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首先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案例,对教学的实施以及反思进行研究,并且用具体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冯敏 《四川教育》2005,(2):92-9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星期天,有两位同学要到你家去做客。现在家里有8个苹果,4个梨,2根香蕉和一个西瓜(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你如何合理地用这些水果去招待他们呢?  相似文献   

16.
邵陈标 《辽宁教育》2007,(12):54-57
以往,笔者曾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教学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以下简称“原设计”)。如今,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这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考,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听了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上没有见到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甚至时下颇为流行的小组讨论在课中也极为罕见,一节表面上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课,却环环相扣,始终真正关注着学生,紧紧抓住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听完课后,借用一句话就是:回味有点甜。请看下面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8.
5年前,笔者执教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个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有幸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上(以下简称"原设计")。5年后的今天,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想,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9.
朱琴 《考试周刊》2010,(40):104-104
在多年的分数教学中,本文作者发现一些问题与教材的不当安排紧密相关.在教材的指引下,一些通行的教学方法并不有效。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1、例2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角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并且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