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前几日,我借班上第七册的<小猫钓鱼>.本来是准备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新课导入.我问:"你们看到<小猫钓鱼>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说,他(她)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2.
案例:(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计算课,用竖式计算276+859)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用竖式计算得对不对呢?生1: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加数交换一下再算。师:是啊,如果我们前后两次算出的得数不同,就表示一定有一次算错了。(学生再次计算)师:这儿还有两道竖式计算,谁到黑板上板演?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的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录]1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师 :(板书42÷2)42÷2等于多少 ?(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回答。 )生 :等于21。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 :40÷2=20,2÷2=1 ,20+1=21。师 :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表示没有 )如果要用竖式来计算这道题目 ,你们打算怎么列 ?试试看。2 .探索材料 ,教学新课师 :你们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指名学生回答 ,实物投影仪演示。 )生 :生 :师 :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表示没有 )比较一下 ,你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生 :喜欢第一种 ,因为简单 ,竖式可以短一些。生 :我也喜欢第一种 ,本子还可以…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阶段关于口算和竖式计算的这两部分,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不过要想让学生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本文从激发表达欲望、培养理解能力以及增加运用机会这几个方面阐述怎样培养能说会道的孩子,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添彩。  相似文献   

6.
1.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科学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乐于学习科学。如教学《溶解》一课时,我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现在老师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果珍水啊?”由于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学生更是来劲,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我出主意: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要培养创造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三年级“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让学生计算 206×358。因为学生已学过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很快用竖式算出得数。当学生算好以后,教师说:“你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方法自己验算一下。”学生验算好以后,教师进行检查,发现全班五分之二的学生在验算时,用0乘这一步省略掉了。学生的验算正是这节课要教学的例题:358×206。在老师没有教学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省略掉用0乘这一步,就是一种创造。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习惯上将竖式怎么写作为一种规定,因为是规定,我们通常就不会去研究知识中蕴含的数学趣味,而将有趣的数学知识作为一个冷冰冰的规定呈现给孩子们,致使孩子们失去对数学的乐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这节课,如何让学生不只把竖式作为一个规定来识记,而去体验数学竖式与平均分之间的匹配,达成对竖式计算的掌握,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本文试着从学生的困惑出发,依据教材,  相似文献   

9.
对于竖式运算,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运算的本质。从口算教学中竖式模型的引入、实际问题中的竖式计算与竖式的多样化练习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竖式计算的有关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学生算连减法,竖式要列两个以上,而不少学生往往做完第一个竖式,就将得数作为整个算式的结果写在横式后面,不记得还有数要从这一结果中减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试用列“连减竖式”的办法,颇有收效。例如85—29—38列成“连减竖式”可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你们在做除法计算的练习题时,遇到过下面这样的问题吗?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9□□4÷48=□0□如何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式题,列竖式解答会更清晰明了。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竖式:  相似文献   

12.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虽然年龄还小,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因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独特之处以及魅力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完成数学教学。我们可以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会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有用,对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韩红伟 《黑河教育》2014,(11):46-46
正教会学生自学,放手让学生问问题,教师有问必答。这自然不能说不好,但仔细想来,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错过和浪费了许多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契机。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们能追问一下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猜猜看",让学生来展示一下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点拨,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1.猜猜看,利于发现学生思路不畅的症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经过思考而来的,是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路的。如果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给个我们自以为然的答案,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辅导一个二年级学生做作业,作业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竖式计算”,该学生列竖式计算48×2,结果在竖式的横线下方写出答案“106”。开始我以为是这位学生的进位进错了,于是我说:“二八十六写六进一,不是进二,二四得八加进位一应是九,而不是十。”接着我出了一道巩固题27×3,学生很快在竖式的下面写出了121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都希望学生把自己所教的学科学好,很多教师为了这一点也是精心备课,精致授课,布置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可很多情况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卖力并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部分学生并不一定真能把我们所教的语文科目学好。所以常听语文教师对着学生叹息:"我对你们如此负责,你们怎么就学不好呢?"要想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必须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教和学毕竟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行为,教师再怎么负责,如果学  相似文献   

16.
王兆刚 《山东教育》2004,(28):16-16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前几天,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听课中,一位讲课老师的一个大胆新颖的课堂设计,禁不住令人暗自叫好。这位老师讲的是《落花生》一课,在学习课文时,老师采用交流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自读自悟,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按照常规,老师应该做总结,为学生布置作业了。这位老师却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吧?那么,你们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此言一出,学生们都满脸疑惑,默不作声,也许他们还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学生还能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的随心所欲,随心所问,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设,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可以在动态中生成。如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在了解古人怎样造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造一张纸?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造纸的方法(教师介绍造纸方法)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就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餐巾纸开始制作吧!课上到这里似乎非常顺利,可就在学生拿出…  相似文献   

18.
一个初三男生交了女朋友(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被班主任发现,这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们这样在一起有想过不好的影响吗? 学生:我们的交往没有干扰到别人,只是我们两个想在一起. 老师: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在一起. 老师:嗯.为什么不能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呢? 学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和别的同学也在一起,但我们更希望我们两个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 ,创设问题的情境如何在导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许多教师的做法都可能会利用课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其实 ,启疑导入的环节应该灵活多变 ,我们不防利用文中的概括性语言启发学生质疑、想象。导入《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 ,我们可以利用文中的这两句话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皂荚树啊皂荚树 ,你曾经自己淋着 ,给我们挡雨 ;你曾经自己晒着 ,给我们遮阴 ;现在你又燃烧着自己 ,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 ,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出示了这两句话后 ,教师便提出 :“看到这两句话 ,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不要指望你们的老师是个圣人,他也有许多缺点,你们需用自己的眼睛去识别并帮助他改正;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你们要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尽管这比较难!给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比给一个包装好的自己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