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纪是以大冰期为标志的最新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大冰期的基本特征是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交替及亚轨道尺度的冰阶-间冰阶变化。现在是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冰川只覆盖陆地面积的10%。而在冰期最盛时,冰川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30%,冻土扩展,气候干旱,风沙盛行,海平面降低130—150 m,植被向低纬度收缩10o以上,垂直带谱下移1 000 m以上。冰期天文理论成功解释了冰期-间冰期循环周期问题,但还存在诸多挑战。第四纪也是古人类向现代人发展的时期。古人类诞生于东非,约200万年前曾向欧亚大陆有限扩散,但一直到了末次间冰期才大规模扩散;尤其在随后的末次冰期中,人类更是借助于大陆桥扩散到美洲和澳洲。新仙女木事件后,气候变暖,人类进入细石器时代并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地球的自然进程,导致全球变暖,预示着一个"人类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近代各种猿人遗体的发见,又经过仔细研究的经果,证明了人类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在一八九六年所说的:“苏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句话的真实性。从猿人化石的研究中,知道了猿人生存的时代是在第四纪初期,而第四纪冰川也是在第四纪初期开始的。古猿的走出森林,主要是因为气候的改变和森林的绝灭。这个气候的改变,就是指的冰  相似文献   

3.
冬季防便秘     
陈日益 《今日科苑》2014,(11):53-53
<正>每年入冬后,医院门诊的便秘患者增多,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数。据统计,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便秘病人约占门诊的11%,而到了冬天,便秘病人则高达20%左右。便秘的主要特点是:大便排出不畅、排出困难、排便无规律性。有的病人表现为3~5天1次,甚1~2周1次,最长的达1个月排1次;病人拉出来的大便呈颗粒状,即如"羊屎",且每次排便时间超过20分钟。便秘虽不是大毛病,但长期遭受便秘的困扰,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冬季好发便秘的主要原因是与气候干燥、户外活动减少、喜食热饮热食、饮水量下降等有关。有些  相似文献   

4.
高妍 《科学中国人》2006,(5):100-100
中国古代《本草纲目》曾记载:“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作为上古遗存的古生物种,自古人们皆视杜仲为滋补强身、宜肾培肝之上药药材。在经历了第四纪(距今200多万年)冰川侵袭以后,中国便成为杜仲的唯一原产地。杜仲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其化学名称为反式-聚异戊二烯,东南亚  相似文献   

5.
<正>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它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了高原四周的气候。青藏高原对东亚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一/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起25°N,北至40°N,跨15个纬度,南北宽1500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雄踞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  相似文献   

6.
正40多年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球知名的气候学家聚在一起。他们讨论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问题:如果人类不断排放温室气体,地球将会变得有多热?根据基本的气候模式,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比工业化前的水平增加一倍,地球表面气温将会增加1.5~4.5℃。这个被称作气候敏感性的指标范围宽泛,低值1.5℃意味着变暖的影响不大,而高值4.5℃可能引起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的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的最近一页,它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时期。全新世就是地质学上的“现代”。据研究,第四纪历时大约100万年,与地球发展的整个历史来比较,是非常短暂的。地球经过了几十亿年的长期发展,到了最近的阶段——新生代,生物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先是在第三纪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其后是在第四纪出现了动物中最高级的人类。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而且不是固定地沿着一个方向发展而不变  相似文献   

8.
梁宇 《百科知识》2009,(23):35-37
当人们第一次真正踏上新西兰的时候,这些群岛已经尘封了6000多万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新西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动物区系,屈指可数的几种哺乳动物,众多的特有鸟类、两栖爬行类和昆虫:世界上最高的鸟……恐鸟、原始的新西兰蛙类、新西兰巨蜥以及长须无翅大蝗——一种重达71克的沙螽。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距今4万 ̄2万年间,第四纪冰川的作用使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海平面下降,比现在低约100米,海面冰冻而连接在一起,成为海上陆桥。人们推测,当时以狩猎为生的亚洲猎人在追逐猎物的足迹时,无意间跨上了另一片大陆,并在此后的时间逐渐遍布南、北美洲。约3200年前,人们开始在墨西哥东南部的丛林中定居,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后来,不知何因,他们放弃了都市,灿烂的文明湮灭在丛林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面积约有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南北长约五千公里,跨纬度近五十度。这样辽阔的面积,由於各地的纬度不同,地势高低不同,距海的远近不同,因此气候也就很复杂。我国各地,除了南部南海诸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的南部是热带以外,其馀大部地方都是温带气候。只是黑龙江省北部没有很炎热的气候,那里一年有六个月的结冰期,冬天的温度经常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内蒙自治区海拉尔东边的免渡河,有一次气温降低到摄氏零下五十点一度,这里是中国有名的“寒极”。海南岛和台湾南部的气候,一年有七个月以上是夏天,冬天的温度也不过在摄氏十九度左右。在那里住的人,从来也看不见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持续几个月的澳大利亚山林火灾,让4.8亿只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受到影响;由于暴雨、海平面上升等原因,水城威尼斯在2019年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灾;2020年,全球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当中,截至6月24日,累计确诊超920万例;2020年6月,全球变暖使得阿拉斯加的夏天提早到来,冰川倒塌部分约5层楼高。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水灾,一次冰川的消  相似文献   

12.
华凌 《金秋科苑》2011,(14):79-80
上世纪末,俄、英科学家在南极沃斯托克考察站底下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泊——沃斯托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公里,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加速海平面的升高。对于这一趋势,沿海地区将面临两种基本选择:从海边向内陆退去或是积极地设法抗御海水的“侵略”。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影响更大。海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状况和耕地面积,影响着三角洲和港湾地区经济的繁荣,影响着淡水资源。根据历史记载,地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一直不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热气流的渗透力增强,预计100年后,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高5.2—5.5℃。受此影响,地球表面的水将发生热膨涨,高山与极地的冰川将会融化,海平面将上升。虽然还无法预测其上升速度,但大多数沿海地区国家的海岸环境将遭到破坏,经济上将受损,这是肯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广场》2003,(1):13-13
美国《科学》杂志2002年末公布了2003年世界科技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六大热点:地球表面冰盖移动状况、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各国科研经费投入、基因组学与物种进化间的关系、一些新天文探测卫星的升空,以及反物质研究。这份杂志在年终特刊中预测,冰川学家们正试图搞清地球上哪些冰川最有可能在温室效应下消失。目前,山地冰川、格陵兰岛及南极大陆的冰雪贮备都面临着威胁。借助卫星雷达和其他一些新型地球物理观测工具,对不断变化的地球冰盖展开监测,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气候的未来。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已成为不少…  相似文献   

15.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 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在河谷和滩地要大于山地,尤其是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气候生产力相对较低;共和盆地的实际草地生产力是气候生产力的1/5~1/12;经过作物水分需求和放牧的校正,草地生产力平均2.2t/hm2,与实际生产力很接近.所以牧草水分需求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很大,尤其反映出草地放牧已成为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有人问你:"你是中国人吗?"你一定会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看他是否发烧说胡话了。实际上,"中国人"是一个时间概念,因为谁是纯粹的中国人是很难说的。十多万年前,在"中国"这块地方生活的是中华古猿人。后来非洲古人类来了,经过几万年的进化、融合,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各代,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又迁来了,后来还有古罗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是一个大杂烩。  相似文献   

17.
正Nature西南极冰盖的阿蒙森海Nature封面:西南极冰盖的阿蒙森海。Nature杂志第7692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紧密气候关联,以及热带作为南北半球之间的气候"中介"的关键作用。Tyler Jones及同事研究发现,该区域在约16,000年前经历了显著的年际间气候变化。在末次盛冰期,北半球大部地区都为冰所覆盖,对南半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冰盖的形貌和反照率改变了连接热带  相似文献   

18.
华凌 《今日科苑》2011,(14):79-80
上世纪末,俄、英科学家在南极沃斯托克考察站底下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泊——沃斯托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公里,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这意味着其中可能蕴育  相似文献   

19.
吕萍 《百科知识》2001,(5):35-36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增添了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是土壤中某些固有的成分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与产量。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还会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和动物的健康。事实上,地球表面的耕地和牧场都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24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240万年。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形等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等。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多层溶洞等。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二是大量生物的出现。本论文从以下的思路编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