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虽然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切忌“恨铁不成钢”的消极作用。 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当某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经教育改变不大时,当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时,当某个学生偶然  相似文献   

2.
“恨铁不成钢”这句成语,人们经常使用它。然而,一些家长和老师却把“恨铁不成钢”的本意扭曲了。比如,有的家长把对子女操之过急的种种情绪谓之“恨铁不成钢”,又比如有的教师把对学生的呵斥、体罚、乃至武力惩处(即抓、推、揉、拧、打等)也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恨铁不成钢”这句成语,在这些家长和老师那里已完全丧失了它的本意,成了为自己的过失教育而设置的遁词,实在愧对这句成语了。 扭曲“恨铁不成钢”本意的家长和老师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由于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依然存在,主观上由于本身思想素质和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但是不管如何。这种“扭曲”,给孩子生理和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恨铁不成钢”。但是铁能恨成钢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个古老的说法,似乎要进行另一番诠释了。 一、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好铁,都是炼钢的好材料 人的先天遗传素质除了极少部分属于智力超常、极少部分属于“弱智”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很正常的。就是那所谓  相似文献   

4.
冯卫东 《师道》2004,(4):24-25
最近我在某教育网发了一篇回忆小学生活的章,其中写了某老师曾无情伤害我心灵的事,我以比较平和的态度对过去老师的做法予以批评。一网友跟帖,说,不必计较老师的态度,要理解老师的苦衷,他们也是“恨铁不成钢”啊!  相似文献   

5.
“恨铁不成钢”——这是一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挂在嘴皮子上的一句话。特别是当某些老师为自己或者为同事体罚学生辩护时,更是常常拿来引用。我们不妨对这一提法后面的教师深层心理进行一番分析与研讨。首先,把教书育人工作比喻为“炼钢”,本身就是错误的。固然,从比喻的定义来说,比喻中两个方面——本体与喻体,都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所谓比喻只不过是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世界上任何比喻都不可能是准确、绝对的,都只能是某一方面的相似而已,但是,炼钢与教书育人之间实在相去甚远。炼钢,是单向性、机械性、程式化的简…  相似文献   

6.
“恨铁不成钢”,我们不知道在多少场合听多少人说过。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似乎就没有怀疑过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8.
辛长军 《班主任》2003,(8):41-41
某教师对一后进生进行一阵暴风骤雨的批评之后,此生垂头丧气而去,教师面红耳赤,怒气未消,与别的教师交流:“此学生,……哎,恨铁不成钢啊!”某家长对子女一顿拳打脚踢,子女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对一些调皮棘手的学生,常常说“恨铁不成钢”。“恨”的对象,当然指的是学生。然而有许多事情却又常常说明,光埋怨学生的不争气是片面的,教师更应该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把铁炼成钢。从一件具体事情说起。一天下午,课刚结束,数学教师就来到我的办公室,气冲冲地对我说:“这节课你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在玩泥块,有的竟互相扔了起来……”我立即找来同学了解。他们果然告诉我哪几个同学玩泥,哪几个同学互相砸泥。听完后,我旋即走到砸泥的同学面前,“缴了他们的械”。当我把战利品带回办公室一看,我愣住了。一条横卧的水牛栩栩如生,一座古代武  相似文献   

10.
恨铁不成钢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教师常以恨铁不成钢为由做出了对学生发展无益的事情,甚至以此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当下,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恨铁不成钢进行教育反思,即是否所有的铁都适合炼成钢、是否所有适合炼成钢的铁都必须以恨的方式、是该恨铁不成钢还是百炼成钢,并从端正态度、改变方式、寻找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向上的关键在于基于学生、引导学生,即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正确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其拥护者众多,贬斥者也不少。但不管是拥护者还是贬斥者,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共识——秦始皇的确做过"焚书坑儒"之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经典、知识渊博的精英。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因秦始皇暴戾而产生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由“恨铁不成钢”所想到的……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汤爱珍以前,我班有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脸红脖子粗地批评教育,好像离开了批评就不成其为教育。我在批评教育时往往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进行简单化的批评,有时甚至一味指责,可总是...  相似文献   

13.
“何海祥和吴开杰离家出走了!”我正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为自己能将这两个有名的淘气包“制服”而沾沾自喜时,传来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顾不上多想,急忙和心急如焚的家长四出寻找。三天以后,在小何的亲戚家里找到了他们。问其出走原因,原来是忘了抄黑板上的数学作业,怕挨批评,怕受罚,一横心便“远走高飞”了。我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教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历,让我在和大家一起成长的同时,拥有了许多教师的故事。其中有两则故事,引发了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耳熟能详名言的思考,因为思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故事一:我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是个认真的人,一直希望通过努力,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经常开课,但且每一次都毫不懈怠,总是充分地做好开课前的一切准备。然而,就是有那么一堂试教课,让我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84期刊载了拙作《“疑”作何解》之后,引起了争议:汤甦民同志在总第90期上撰文,认为“疑”解成“像”、“似”不妥。笔者赞成汤甦民同志关于“诠释词义要紧扣表达的情境”的观点,但不赞成诠释词语时为了满足所谓的情境表达而“天马行空”。  相似文献   

16.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17.
贵刊曾多次刊登“有借有还”,巧借趣题方面的章,读后深受启迪。我学习并运用中那些巧妙的思路,指导学生解题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同事们又摸索出了一种更具规律的简便解法,现简要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8.
毛永 《西藏教育》2008,(9):46-46
岑参名句“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不翻”一直未曾留意,近日读许隽超《“风掣红旗冻不翻”新解》(《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才发现传统的解释的确有可商榷之处;但是细思量下,将“冻不翻”解释为“北风将红旗全部吹开并拉直,在强烈持久的风力的作用下,红旗在空中一动不动,仿佛被冻住了一样丝毫不翻卷”,也不能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扼要回顾了“里昂惕夫之谜”的由来以及理论界对谜的几种最具代表性的解说,指出这些解说尽管在不同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能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影响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作者认为要素禀赋理论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模型,是在对经济贸易现实进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各国间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二次大战后,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优化以及各国间的技术水平和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期望是对学生施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手段。在“提出期望到实现期望”的期望教育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追求。这就相应地要求教师的期望必须:一是合理,二能入情,三要砺志。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热切愿望决不能代替现实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