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悝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间的有数几个的政治家当中之一.在这个时期间和李悝同样重要的,前于他的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和越国的范蠡;和他并时的有吴起在楚国;后于他的有申不害在韩国、商鞅和李斯在秦国.现在把战国初期法家李悝在魏国所施行"尽地力"的内容作分析,加以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两分钟预备铃已经响过,可是教室里仍然像喜鹊闹翻了窝似的,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不过今天大家的话题只有一个:换历史老师啦!上半学期我们可吃够了历史老师三步曲:“读两遍,背两遍,抄一遍”的苦头了。可是听说这个桑阳老师又名  相似文献   

4.
落实“三个面向”,根本在于育人,也就是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和廿一世纪前期的更大发展做好人才准备。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从未来着眼,从现在着手,本来就是教育工作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应只想到在大学里要根据未来的需要培养人才,而应从小学这个“第一工序”开始,就按照2000年的规格育人。不过,这个规格是怎样的?目前,恐怕还难以具体地回答。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方针指导下,一边探讨,一面实践,逐步求得完满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其巧含哲理而流传千古,而"白日依山尽"之"白日"却因理解不同而争论不休。笔者试图给予"白日"以新的解释,并展现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情感倾向。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之"白日",过去主要有四种理解:最传统的是"夕阳"说,认为"白日"即"太阳","山"就是"西方远处的山",整句的意思是"夕阳靠着西山渐渐下沉,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述或笔述能力,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工作。每个教师应当严肃认真的对待,想方设法地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从事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从现实生活中吸取习作材料。然后,教师加以启发诱导,由学生独立思考把文章说出来和写出来。但是,修水县何市公社松林小学的李君浩老师却不然,他为了怕学生写得结结巴巴难于批改,和为了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教学成绩,竟采取偷  相似文献   

7.
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做到"导"之有道,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正确、及时、艺术、科学地为学生导航,从而引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尽人之智”天地宽张晓明进藤贞和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他积数十年经营经验将经营者分成三种类型:斗特型、智将型、福将型。斗将就是用激励的方式去领导部下,叱咤风云,在打开经营僵局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智将就是用一定的自过丰岱明对大.在对如五组混乱、不知所始的...  相似文献   

9.
王光 《吉林教育》2005,(6):41-41
思想反映一个人心灵,而心灵之花需要心灵浇灌,这是我多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10.
我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小时候,我经常跟奶奶去海河边散步乘凉。奶奶手中摇晃的蒲扇,以及被夕阳染红的海河两岸,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于是,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带着心中对大海研究的向往,我申请到美国东北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海洋遥感方向的博士。  相似文献   

11.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2.
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竟突发奇想,想起了桥.我隐隐觉得,建筑师建桥与教师进行教学,二者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似乎还有一种同构关系.对桥的联想,对我们语文教学也许不无启迪.如果我们前面碰到一条大河,从此岸到彼岸,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借渡船摆渡,一种是建桥而成通途.显然,前者是权宜之计,后者才是长远之策.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犹如前面有大河挡路,怎么才能过去呢?从教师来讲,一种是造一条船把学生引渡过去,甚至还有背着学生泅水而过的,还有一种教师则为学生建起一座桥,让学生经过这座桥,自己由此岸到彼岸.无疑地,后者确是一种聪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导读法是从“教”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简称“三式”)是从操作层面进行的一串基本动作,与“三主”共同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语文导读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法体系,在“新课程”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研究李后主词之“变”的基础 ,该文首先探讨了后主之前词坛的状况 ,其后 ,探讨了后主词之“变”的契机及表现。最后得出结论 :李后主词之“变”的本质 ,在于它将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入了词体 ,从而将词引上了歌咏人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衡传》一文中说,张衡“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过去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只是根据简单的注解,将这句话一带而过。现在我感觉到,这句话很重要,教师应当透彻理解,讲清含义,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漩习t,,与"浑天仪"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宋代  相似文献   

16.
“三李”是在特定的文学观、文学史观指导下对李白、李贺、李商隐的称呼 ,是包含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一个命题。但是学术界在使用这一称呼时 ,并未就其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作过考察。鉴于此 ,本文对“三李”之称形成的过程以及“三李”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仔细考察和论述 ,以期对“三李”的整体研究提供基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赤"之"空尽无物"义与其本义"红色"相差较大,但这种情况不由假借造成,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过渡义项,"空尽无物"义是由本义沿着"显耀昭著"的词义特点直接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8.
从教十六载,也是困惑的十六载.虽然已从书本上知道“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如今重新理解“教学”二字,我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道理;并因“教”而生“困”,因“困”而问“学”.这也是我从教以来切实的经历和对教学的体悟.教师只有从“教”之术走向“育”之道,才能趋近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讲的一个故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弓满则折,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先哲们从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孔子没有在课堂上反复灌输、时常忠告:谦受益,满招损。带领学生走出学堂时偶然发现欹器,孔子领会了它揭示的深意,也发现了教育学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所谓学生评教,一般指采用无记名方式,依据有关标准或规定,由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的过程。作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的一种尝试,近几年来,学生评教已愈来愈受到中小学的关注,同时亦引发出一些争议。本文将对学生评教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系统构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评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