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和范画,导致儿童美术作品模式化。长此以往,儿童将可能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范画的依赖和失去创造能力。教师应该给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的机会,减少范画,关注儿童的创作过程,支持和鼓励儿童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想法,认真解读儿童心灵的语言,摒弃传统评价儿童作品的思维定势,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一、给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的机会儿童生活在美丽的世界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蓝天白云、风霜雨雪、人群建筑等,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处处可见美。创造美的前提就是观察和感受体验美。对美的体验是一种形象直觉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儿童美育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从"美"出发,以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哲学"澄心教育"为基点,开发了"澄心立美"课程,链接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未来,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让儿童从了解"什么是美"走向"成为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绘画鉴赏是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绘画中表现美,在作品中鉴赏美。而且鉴赏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引导和启发儿童,不应过多地干预和主导儿童。  相似文献   

4.
<正>顾润生:学校以“立美”作为学生“修德”的途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高云梅:我校“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项目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系统支持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并引导其过纯真、和谐、有秩序的道德生活,建构指向儿童道德学习的“立美修德”实践新样态。  相似文献   

5.
<正>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通过社会之美,大自然之美和文学艺术之美,使人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培养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为儿童服务并为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它向儿童展示的是广阔充实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采的自然知识,儿童们从中得到的是生活的真谛。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6.
以关注儿童的个体成长为理论视角,探究如何保持儿童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不断提升儿童的智力,丰富儿童的情感,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在教学中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率真与想像,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和身心特点,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重视儿童的元认知,懂得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给学生更大程度的自由度,体验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儿童自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儿童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儿童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这是儿童名画欣赏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童谣作为一种俗文学,具有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和情趣美.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积极利用童谣这种文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发展儿童感悟生活真实与美好的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祝钦芳  周静 《文教资料》2009,(13):57-59
儿童艺术教育是将音乐、美术、文学作为教育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活动.鉴于儿童的特殊性,要丰富儿童的美感知识,培养儿童的美感能力,应从发展儿童敏锐的感知入手.通感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是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对儿童通感现象的表述和儿童艺术教育特点的分析,阐述了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东升 《考试周刊》2014,(35):187-188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阐述:一是儿童绘画的意义。儿童绘画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美、欣赏美,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从而强化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儿童绘画的教育价值。儿童绘画不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还能够使儿童充分展示自我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儿童感受美、爱好美、鉴赏荚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把美育落实到美术教学中呢?下面谈谈几年来我在美术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一、引导儿童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使儿童初步感受美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儿童本位理念,简而言之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天性需要,以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发展等来进行教育教学。儿歌因其独特的形式美、声韵美、节奏美等深受儿童喜欢,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的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材中儿歌的语言相对比较浅显易懂,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是朗读训练的极好资源。教学中教师借助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让儿童感悟母语之趣、之美,汲取母语之精华,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以下简称“石小”)多年坚持“立美教育”,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秉持在学习、交往与生活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分享美的儿童美学理念,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美是一种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将“美德实践”与“儿童美学”融合,提出“立美修德”的品格生长逻辑:立美即修德,修德在立美。项目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对于实践美的基本理解,即知行合一,在道德实践中致良知,实现儿童的全面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近现代诗教的典范,其诗教核心指向了教人求真和创造性教育实践,其诗教之美指向教育之美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可分割的精神价值关系和儿童真正自我实现的成长实践活动。陶行知诗教美学的逻辑起点由五个方面构成:构筑儿童大众的主体性实践、酝酿实践中的教育生活之美、酝酿儿童成长实践的诗意、促进儿童内在自然的人化和根植于大众的文化实践。点燃教人求真的诗化之美、培育教人求真的博爱之美、彰显教人求真的灵性之美、诗化教人求真的创造之美、蕴含普度大众的浅易之美等,构成了陶行知诗教美学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育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儿童认识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是幼儿教育启蒙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塑造儿童自然天性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线描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儿童美术教育绘画教学训练课题,旨在在追求直觉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平衡训练中,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培养儿童从小懂得美、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使之能感悟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想象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儿童好奇和喜欢探究?因为他们是向真的。他们渴望了解宇宙秩序,渴望走出混沌、困惑。为什么儿童喜欢听《卖火柴的小女孩》并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是向善的。他们希望世界和平,人人幸福、快乐。为什么儿童喜欢斑斓的色彩和随心所欲的涂鸦?因为他们是向美的。他们懂得美的自然法则,渴望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真、善、美构成儿童的生命,追求真、善、美体现了儿童的生活。然而成人往往小觑儿童,认为他们的举动大多属于“胡闹”“顽皮”,因此要将他们从“胡闹”“顽皮”的状态中驱赶出来,把他们推入所谓的理想状态,这其实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路径,李吉林在民族文化的导引下,历经30多年,建构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并将此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用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用情感生成内驱力,让情感伴随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广远的意境中,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在智慧。"情感与认知结合"是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理念。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儿童成长的过程大致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两个方面。生理成长需要足够的物质和营养的保障,心理成长则还需要足够的精神成长的载体和对美的需求。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方面。语文学习中独有的语言美、丰富的内容美、蕴含的情感美,以及学习过程中形象深刻的思维美是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0.
儿童舞     
儿童舞是指由儿童用舞蹈姿态、动作和表情表现儿童生活的舞蹈。儿童舞以培养儿童姿态美和动作美为主要目标,同时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儿童舞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自误性、童趣性、模仿性、夸张性等特点。儿童舞与舞蹈类律动一样,都有一些经过多年的演化和进步,已经程式化了艺术表演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