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弓矢相济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①,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②弓,何以往③矢?非矢,·何以·④中的?"令合⑤弓矢,而教之·射。(选自先秦·胡非《胡非子》)【注释】①善:很好。②非:没有。③往:射出。④以:凭,凭借。⑤合:合并;合起来。【文化常识】释"令"。"令合弓矢"句中的"令",意为  相似文献   

2.
韦丹放鼋     
韦丹~①少在洛阳,尝至中桥,见数百人喧集水滨,乃渔者网得大鼋~②,系之桥柱。丹不忍,问曰:"几钱可赎?"曰:"五千。"丹曰:"吾驴直三千,可乎?"于是与之。韦丹放鼋于水,徒步而归。(节选自宋·王谠《唐语林》)[注释]①韦丹:唐朝人(生卒年不详),字文明,京兆府万年(今西安市)人。②鼋(yuan):鳖。  相似文献   

3.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4.
节选文段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②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节选自张岱《夜航船》)注释①拳足而寝:蜷缩着睡觉。②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相似文献   

5.
丁氏穿井     
<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相似文献   

6.
郢书燕说     
郢人~①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③"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④之,曰:"举烛者,尚明~⑤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⑥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郢(ying):春秋时楚国都城。郢人,指楚国人。②遗(wei):送交。③误书:指书信上误写了"举烛"两字。④说:解释。⑤尚明:崇尚明察。⑥白:禀告。阿紫译读有个楚国人夜里要写一封送交燕国丞相的信,觉得烛光昏暗,就对持烛的人说"举烛",因为明烛高照,才看得清楚。结果他不觉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收到  相似文献   

7.
古文助读     
古文翻译戴震难师——《戴东原先生年谱》先生是年~①乃能言,盖聪明蕴蓄~②者久矣。就~③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④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⑤二千年矣。""然则~⑥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在《学而》章的开头,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章的最后,又记着孔子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9):1-1,10
[古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  相似文献   

10.
人面桃花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①。清明日,独游都②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③,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④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⑤之,不对,彼此注目者久之。崔辞去,送  相似文献   

11.
艾子教孙     
正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⑤。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13.
<正>一老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的"道",那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可能理解、感悟到这个"道"呢?如果有这个可能,那是怎样做到的?《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后世的悟道者、研究者都把这一章  相似文献   

14.
涸泽之蛇     
《阅读与鉴赏》2007,(11):44-44,71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①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②,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相似文献   

15.
正在《颜渊·二十二》中,樊迟问仁,子答曰:"爱人";问知,子答曰:"知人"。而在《子路·十七》中,又问仁,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前者讲爱人,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我们想,为师之道,亦当以仁为根本,爱护学生也是"仁"。否则,严谨而无根,只是靠严厉,是难以指望亲师重道的,就不必说什么师道尊严了。"知人",即  相似文献   

16.
<正>今日之社会,时有救危济困者反为所讹之传闻。每逢此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然。有此前车之鉴,助人为乐者面对跌倒路旁的老大妈、老大爷,也未免先生狐疑,投以审视的目光……此类事件古已有之,于今为甚。师者遂引《论语·雍也》"井有仁焉"章而论之。学者甲诵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师者问:诸君能否设想一下孔门问答  相似文献   

17.
立_1[1_ì《广韵》力入切,入,缉。]①站。《书·顾命》:“一个冕执刘立于东堂。”《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②驻;停。《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相似文献   

18.
三缄其口     
[拼音]sānjiānqíkǒu[出处]孔子之①周,观于太庙②,右阶之前有金人③焉,三缄其口,而铭④其背曰:"古之慎言⑤人也,戒⑥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⑦。"(汉·刘向⑧《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19.
粤令性悦谀     
粵令~①性悦谀,每布一政~②,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③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④曰:"凡居民上者,咸喜人谀,惟阿主~⑤不然,视人誉蔑如~⑥耳。"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抚膺高蹈,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昵之有加~⑦。(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注释]①粵令:广东县令。②政:政令、措施。③隶:差役。④偶语:相对私语,即互相悄悄说话。⑤阿主:我们主人,指粵令。⑥蔑如:轻视的样子。⑦有加:越来越、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0.
伯虎对门一富翁之母七十寿诞,求诗于伯虎。伯虎援笔书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见书而惊。又书曰:"好似南山观世音。"意稍释。第三句曰:"两个儿子都是贼——"见之,又不觉失色。续更书曰:"偷得蟠桃献母亲。"富翁怏怏持之去。(改写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