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张望张望是泰华诗坛以写现代诗著称的诗人.他的诗缺少李少儒的古典韵味和儒家风范,也没有李少儒那么深刻的人生体验,但张望的诗更具生活的实感,在现代艺术的路上也走得更远,这就难怪有人要认为张望是“泰华现代诗的首创者”了。张望,原名陈毓明,笔名艾叶,素旺娜等。他于1939年出生于泰国,福籍广东省普宁县.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开始向《曼谷风》、《舞台周报》、《劳工周报》的文艺副刊投稿,不过那时他的作品主要为散文。以后,他又改写新诗向《中原报》“大众文艺”副刊投稿.六十年代,他任《世界日报》内地版及社会新闻版编辑,在《世界日报》  相似文献   

2.
舒群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李春阳、李旭东、李邨哲,笔名黑人、舒群。舒群的早期文学生涯开始于“九·一八”事变后,止于一九三四年三月舒群离开东北。一九三一年秋, 他在哈尔滨航务局做俄文翻译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在《哈尔滨新报》副刊《新潮》①上发表诗歌、散文。后被聘为这家报纸的通讯员。一九三二年舒群参加革命,一边工作一边又和《国际协报》、《大同报》、《哈尔滨五日画报》、《哈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杰出诗人铁衣甫江·艾里耶夫,1930年4月出生在新疆霍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扎克尔是个毛拉(伊斯兰教的学者)。他先后读过小学、中学和宗教学校。1944年秋“三区革命”爆发,他报名参军,因年纪小未被批准。1948年8月,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热情鼓励下,铁衣甫江逃离了宗教学校来到伊宁,成了三区革命的一名士兵,第二年当上了新疆和平民主同盟机关刊物《前进》报文学副刊的编辑。铁衣甫江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四岁时,就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5,(7):F002-F002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这期间开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先后主编过《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自由评论》《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等,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5.
《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至1949年在大陆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旧中国四大报”。1946年10月16日沈从文接编《益世报·文学周刊》,至1948年11月8日停刊,这是沈从文编辑时间最长的一个副刊,也是他编辑的最后一个副刊,不仅融汇了他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同时也更进一步寄托了他对文学的种种希望。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二年冬,叶紫的处女作《丰收》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著名作家矛盾撰文推荐《丰收》,认为这是一篇精心结构的“杰作”,希望叶紫“继续努力”祈祝他“有很大的前途”。许多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都竞相  相似文献   

7.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郁达犬载1924年11月16日《晨报副刊》读了郁达夫先牛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以后彭基相载1924年11月20日《晨报副刊》大学与学生唯刚载1925年5月3日《晨报副刊》志摩的欣赏徐志摩载1925年11月9日《晨报副刊》  相似文献   

8.
高兰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朗诵诗人。他生长在黑龙江省瑷珲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母亲是达斡尔族人。他的童年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度过的。“九一八”事变时,诗人正在燕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兼任当时北平《京报》副刊《金柝》的主编,他深感国破家亡之痛,写了《李后主译传》,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燕京大学年报》创刊号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他从北  相似文献   

9.
何时读经典?     
凑巧,正在看1925年《京报副刊》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文章,就看到了某报上关于“年轻人不读经典”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多是批评的,偶有同情的,也只是说现在年轻人太忙了,志不在此。《京报副刊》上的这些文章,是多年前写《徐志摩传》时,在北京图书馆复印的。  相似文献   

10.
读达夫先生的散文,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尤其是他写景艺术,以崭新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出一幅幅情思隽永,色调各异的画面.《故都的秋》即是他写景抒情的散文中颇有特色的一篇.一、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主观色彩”和谐的统一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和左翼同志的误解,一九三三年,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欲以闲散安逸的生活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当然是心造的幻影,他的内心也由此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于三四年创作的《故都的秋》,以景显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  相似文献   

11.
意外的赛讯(众人的话): 1995年秋,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大地杯”征文比赛揭晓,山东、吉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6省的10名中学生,从数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内中就有我校的范博晓同学。她的这一折桂之举在校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惊喜之余,  相似文献   

12.
副刊初探     
一、关于副刊概念的异议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日“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  相似文献   

13.
“副刊”(supplement),是新闻出版方面的一个品种,中学生对此一般都比较陌生。《副刊》课文浅显,叙述清楚,教学时宜从三个方面考虑:1.帮助学生了解副刊及其有关知识;2.理解和领会课文中所选的副刊例文;3.结合课文学习,进行一些操作练习。 一、导语设计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份报纸。(展示《扬子晚报》“繁星”、《光明日报》“周末文荟”、《文汇报》“中外文摘”、《新华日报》“新潮”等副刊版面)这几个版面的报头都有一个既美又雅的刊名,有的报头上还标有“副刊”二字。这些告诉我们,这几个版面的内容是报纸  相似文献   

14.
副刊初探     
一、关于副刊概念的异议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1903.1-1987.11)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了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  相似文献   

16.
何时读经典?     
真是凑巧,正在看1925年《京报副刊》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文章,就看到了某报上关于“年轻人不读经典”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多是批评的;偶有同情的,也只是说现在年轻人太忙了,志不在此。《京报副刊》上的这些文章,是多年前写《徐志摩传》时,在北京图书馆复印的。这次重读,是想弄明白,鲁迅  相似文献   

17.
茅盾退稿酬     
1980年的一天.茅盾收到《浙江日报》社寄来的份样报,原来,他的《可爱的故乡》在第四版副刊上发表了。几天之后,报社就给他汇来了稿酬,他接过一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在鲁迅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创办了一种新的日报——《豫报》。《豫报副刊》是随《豫报》发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每日出版十六开纸四页。现在看到的《豫报副刊》共一百四十期,至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豫报副刊》由吕蕴儒、高歌、向培良等人编辑。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高歌,山西人,高长虹之弟,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学生,狂飙社社员。向培良,湖南人,狂飙社社员。《豫报副刊》的编者,后来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9.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极具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作家。《荷花淀》是他于1945年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的一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当时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后,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老作家方纪回忆:“《荷花淀》的出现,就像冀中平原上刮来的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这篇课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邵力子先生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倡导者之一。早在1921年6月17日,他在自己主编的《国民日报》《觉悟》副刊上,全文发表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婚姻律》,把节制生育与妇女解放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1922年5月,他又在上海《民国日报》(向警予主编)副刊《妇女评论》第39期上发表《生育节制释疑》,文中提出“女子在23岁前不便生育,结婚未经二、三年不便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