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传千古的一句唐诗。人要想望到千里,楼应该有多高呢?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之涣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千余年来,大家都说这是一首好诗,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有什么问题几年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欲穷千里目,须上几层楼?”并且他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答案:假如每层楼高度4m的话,须上4900层楼,才能看到地球上千里之外的景物。  相似文献   

4.
趣味数学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真的要目穷千里(图中 ,楼该有多高?(地球半径约为6400公里) 2.有两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板ABCD和EFGH。把A点固定在正方形EFGH的中心,当正方形ABCD绕A点转动时,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怎样?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四大名楼1.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2.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3.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相似文献   

6.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一句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一句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题一如果真的从数学上去推算,那么要看到地平线上一千里方圆的景物,应登上多少层楼呢?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球体,地球上两点间距  相似文献   

8.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1):40-40
登鹤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0.
徐联 《文科爱好者》2004,(17):79-79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种境界的妙论,值得一睹。  相似文献   

1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大量的唐人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鹊楼》,可真算是一篇名作了。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为脍炙人口,流传之广,包括那些对诗歌并无爱好、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人在内,也都非常熟悉它。他们往往用它来说明这样一些道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或者说,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向高处攀登。“赋诗断章,取其  相似文献   

12.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三十八首。其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词语,学生释译时感到困难。现从这些古诗中选出八组,按表物名、颜色、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词分成三类:并以课文中诗句为例,试辨如下。一类:表物名的词[楼、厦]二者都指“房屋”。“楼”,重层房屋,上下均可住人。唐·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厦”,大屋子。宋·梅尧臣《陶者》:“十指  相似文献   

13.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阳依傍着西山慢 滔滔黄河向着大海流去。慢地落下 要想看得更远,就孚脊卜事离的一屏楼.登鹳雀楼@王义杰 @张晓莹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道初中地理会考试题:阅读古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回答问题:(1)作者是在黄河的游的一个地方登高望远的(鹳鹊楼在山西省)。(2)前两句依次道出的两个方位名词是、(方位名词即上、北、左等)。(3“)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之涣五绝《登鹊鹳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现在,对"欲穷千里目"一句的解释"一般都看作是词序颠倒了的句子,顺理过来,应当是'目欲穷千里'或'欲目穷千里'".(引自周康中编著的《小学古诗讲读》)对这种将原句颠来倒去的讲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种讲法同把"黄河入海流"讲作是"黄河流入海"一样,不仅违反了古汉语中一些词语的一般用法,而且还把这深蕴理致流传万口的诗句也讲得索然无味了.现在,就"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结构和释义问题谈点个人的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王之涣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要上一层楼.”现在让我们来算一算;“欲穷千里目”究竟“要上几层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许多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下面列举几例,从中可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人要想看见东西,必须有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因地球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要想望的远,就得站的高.  相似文献   

1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在那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黄鹤楼》中的诗句,它向人们喻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但你可知道,如若真的让你凭籍自己的肉眼去实现“极目千里”的愿望,该考虑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赋得的一篇名诗.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上一层楼,到底能看到方圆多少里的景致?真的是千里吗?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的意义,从古至今是有发展变化的。同一个词,古义和今义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就会陷于谬误。特别是那些古今词义已发生了变化的常见词,容易忽略过去,容易弄错。如: 穷现代汉语里的“穷”是指“贫困”,而在文言文中是指“不得志”或“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一要想尽目力而向远看,再上一层楼吧。回现代汉语里的“回”是指“返回”,而在文言文中是指“拐弯”。“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青绿色的水向东流到这儿拐弯儿了。江现代汉语里的“江”泛指一切江,古人所谓的“江”,专指“长江”。“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楚国有个过长江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