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考试,摇头者有,叹气者多。一进考场,便会听到“考考考,老师法宝”之类的怒吼,也会听到“分分分,学生命根”之类的哀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是校园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我例外! 进入考场,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试卷,我总情不自禁地有种难言的喜悦。那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位位朋友,面孔是那么的熟悉,既便是遇上一些不曾见过面的题目,我也从未胆怯过。那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文字,就像我亲手插下的一株株秧苗,让人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2.
考试,真好     
面对考试,摇头者有,叹气者多。一进考场,便会听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之类的怒吼,也会听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哀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是校园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 不过,我例外!  相似文献   

3.
面对考试,摇头者有,叹气者多。一进考场,便会听到"考考考,老师法宝"之类的怒吼,也会听到"分分分,学生命根"之类的哀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是校园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我例外!  相似文献   

4.
面对考试,摇头者有,叹气者多。一进考场,便会听到"考考考,老师法宝"之类的怒吼,也会听到"分分分,学生命根"之类的哀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是校园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然而,我却想说:"考试感觉真好!"  相似文献   

5.
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家,我是所有亲戚中的“笨之最”——做什么事都笨手笨脚,像木头人一样呆头呆脑;在校,我是所有同学中的“笨之最”——每次考试都挂红灯,“照”得我脸像火一般又红又烫。其实,这不能怪我,我也想有个好成绩,我也想成为优等生。可是,天生“弱智”的我,似乎命中注定一辈子是个差生,一辈子低于别人。于是,我害怕老师,更害怕同学。老师看我一眼,我就会心惊肉跳,我觉得那目光好严厉、好可怕;同学们对我笑笑,我就会感觉无地自容,我觉得那笑容里满是轻蔑,满是嘲讽。我在日记中写道:我像是一个聋哑人,像是一棵小草,在这个世…  相似文献   

6.
我的自画像     
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习作要求:再过两个月,小学六年愉快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将要离开可家的母校,告别敬爱的师长了。六年来,同学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像一棵棵小树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想不想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应该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次作文就来个“我写我”。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出个什么题目就出个什么题目,如果题目不好出,写完了再想个题目也不迟。写好了之后,再为自己的文章插图,把自己画下来。如果画画有困难,则贴上一张照片。相信这次作文会写得很出色。等老师改完了,在班级或者小组里举行一次“我写我”作文朗诵会,让大家评评谁写得像。  相似文献   

7.
打扮故事     
张玉仁 《红领巾》2006,(1):16-17
我们只是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我们写出来的故事,也常常和我们一样“小”。有的,可能有两三段;有的,说不定只有短短的一段呢!虽然它看起来是有些简单,但是我们知道,那同样是一种“创作”,也是值得欣赏的“作品”,我们要让所有读它的人觉得有滋有味。故事,一定得有题目。好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亮亮的。当一段话(或几段话)有了一个题目的时候,一个“故事”也就有了最简单的“样子”。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每个人读故事时,最先看的,往往是故事的题目,如果有一个很响亮的题目,会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这时候,那题目实在有些像大餐前的…  相似文献   

8.
一片叶子像宝扇,一颗果子像子弹……每当我听到这首童谣时,就会想起姥姥家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夏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进姥姥家的小院,照亮了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偶尔有几只调皮的知了伏在院子里那棵银杏树的枝头欢歌,给乡村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情趣。  相似文献   

9.
我倚窗坐着,看斑驳的阳光透过玻璃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来,空气中的尘埃一圈一圈地打着转,无助地飘起,落下正如此时的我,考试失败了,没有安慰,只有百般失落、百般茫然。窗外的槐树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包裹”。我知道那里面正孕育着一个新的灿烂的生命。我不禁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像毛毛虫一样重生?思绪不经意间飞到那无忧的童年……也是这棵槐树上,一天,我看到小“包裹”不停地左右摇摆,毛毛虫痛苦地挣扎着,可那茧像网似地死死地裹着它。幼小无知的我站在椅子上从树上取下那“包裹”,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开那张网。我想帮助毛毛虫,看到的却是一个可…  相似文献   

10.
跟读了“文章作法”之类的书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一样,读了“解题指导”“高老复习指导”之类的东西,未必就能完满地解题,未必就能顺利地进行考试。因为任何一种考试,都是对于考生的素质、修养、知识、智能的一种测定。缺乏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即使熟稔地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到头来仍将会“一无所有”;反之,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即使题目变化多端,也都会在你的“如来佛手心之中”。因此,企望通过“解题指导”之类的东西来找一条应付考试的“捷径”,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考试命题,毕竟总有一定的“规矩”。高考,为高等学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命题的依据,则是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也总离不开中学课本所能达到的难度。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规炬”,解题时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弯路。考主就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拨开试题题面上笼罩的使人迷离恍惚、眼花缭乱的面纱,去把握题目的精髓和要旨。  相似文献   

11.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仿佛我打算起草什么文件似的,突然间不像我的风格,本人的风格及写作宗旨是“输技巧,也不能输题目;输内容,还是不可以输题目”,而自己又格外的偏爱散文,所以会把文章的题目写得更有诗情些,这样才方便我想像力的发挥罢了!原以为一个美美的题目就一定能造就一篇好文章,直到现在才顿悟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在于题目,而是关于方方面面的东西,唐突的写下自己的愚见,望与大家商讨商讨。我们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写作文,不然那也就是罪过了。首先,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我最欣赏的莫过于李清照,喜欢在她那婉约的词…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说:“100分与油条、鸡蛋有什么关系呀!”说没关系,就没关系;说有关系,倒也有点关系。事情是这样的——那还是上次考试时的事呢。我考试总考不好,心里没底。听说,考试前吃一根油条和两个鸡蛋,就能考100分。考试那天,我起得很早,可怎么也看不进书,满脑袋是油条、鸡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阵“哗——哗——哗——”的响声,风卷着一个白色塑料袋在向前飞跑。突然塑料袋的身体一抖,被挂在了一棵正在午睡的老松树身上。“哎呀,是谁呀?”那棵老松树被惊醒了。塑料袋不好意思地说:“是风大哥把我卷来的。”站在一旁的风大哥听到后,气呼呼地说:“这能怪我吗?你也不想想就乱说别人。”就这样,风、塑  相似文献   

14.
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害怕一件事——那就是音乐演奏会。这就意味着我不得不在许多陌生人前面演奏一首乏味的钢琴曲。每年的演奏会我都向爸爸请求:“能否不参加这次音乐会演出?”“不行!”爸爸的答复是一个模式,并且还可以听到他低声咕哝着些要有信心和要有奋斗目标之类的话。当然,最终,我还是带着极大地“满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有一种坏习惯总困扰着我,每次模拟考试,我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我又考砸了”。这种感觉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一出考场就会产生,以至于影响了其他科目的考试。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会影响到我的高考考试.我很着急,不知道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6.
考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我也是“反对考试家族”的一员。我十分讨厌考试,认为考试不好。期末考试前,老师们不停地用小测验“考验”学生,同学们脑袋里都是一个个数学公式和解词。尤其是在放寒假前,老师们更是不停地说什么考好了就能过好年,考不好就会过糟年之类的话。家长们呢,更不用说,对孩子的要求更高,电脑、电视上早就贴上了“封条”。在学校就受到种种限制的我们,到了家里也被逼着学习、学习、再学习,无奈啊……考试中,我不停地想着老师和家长的嘱咐,一些早已掌握的知识都不翼而飞了,有时脑子里竟一片空白,难免就有…  相似文献   

17.
蚂蚁铺路     
在我五彩缤纷的童年里,有许多有趣的事,多得像满天繁星,数也数不清。现在我就摘下来一颗,给你们看看吧! 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快来看呀!这棵小树上的蚂蚁真好玩!”听到小红的招呼,我们几个玩捉迷藏的伙伴们一齐向那边跑去,大家伸长脖子借着明亮的月光一看,呵!真  相似文献   

18.
大榕树     
那棵大榕树,它像伟大的歌手。早晨,我睁开眼,揉揉惺忪的睡眼,就听到树上的鸟儿吱吱喳喳地在唱歌。那吱吱喳喳的声音,仔细地倾听,它的声音有抑扬,有顿挫,有音韵,有节奏,像一阕伟大的交响曲。晌午时分,也许是鸟儿小睡的时候,那歌唱的声音停止了,只有偶尔听到零零落落的乌鸦或是喜鹊,传来一两阵呱呱……呱呱地  相似文献   

19.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们说“我不行”之类的话。同样是朝气蓬勃的脸,可他们那灰暗的眼神却分明告诉我:他们退缩了,就像还没有上战场就背起枪急忙往回赶的逃兵。记得哲学家阿拜曾经说过:“没有不曾经历过磨难的人,只有弱者才会感  相似文献   

20.
感动与激情     
“一颗很久未被感动过的心,就像一棵很久未被浇过的花。”我觉得,感动,就是当你受到某种刺澈,听到的,看到的,突然觉得心头有股热劲涌上来,是那种一刹那的感觉。至于激情,我想人就是有了激情才会感动,一旦人在生活中没有了激情,那这个人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在《艺术人生》中,孙海英说过,人要是在17岁的时候,去一趟西藏,那是最好的。我非常幸运,就在2002年,我人生中的第十七个年头,踏上了西藏。说真的,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